一本好书犹如一座文学博物馆,一篇好文章就是作家或教育专家的一次作文讲座,我们教师或者做家长的,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通过语文课本或课外阅读类的书籍的学习,即对作家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大检阅,也就是说,在继承“阅读作文相结合”基础上,发扬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以文本引路,重视随堂作文的开发与运用,对提高孩子作文文平大有益处。
一、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用阅读教学的钥匙打开作文的殿堂。
我们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每一篇课文不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文章的典范。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大凡编辑语文课本者,大都是著名专家或作家,其高超的写作方法或者说他们的写作秘籍无一不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要想方设法拿教材当例子,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就尤为重要。
1、引导孩子围绕重点读写项目,从处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上着手。
譬如:教学《难忘的一课》,解题时要渗透审题的方法;教学《开国大典》,按顺序分段时要渗透编写提纲的方法;教学《林海》,在理清文章的条理的时候,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写;在分清课文主次的时候,让孩子作文时注意详略得当;教学《穷人》,在归纳主要内容、主题的时候,要指导孩子作文要有内容、有中心……这样抓住了每一训练组、每一篇课文的读写重点,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渗透某一种作文技能,会比那些枯燥的作文指导课效果好得多。
2、引导孩子从内容入手,寻找作文与阅读的切合点。
在阅读教学中,要打破逐段阅读的传统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只为了解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而要从阅读与作文的切合点上突破,引导孩子从文中找到作文方法,或着眼于开头,如《飞夺泸定桥》的原因开头,《小木船》的回忆式开头;或立足于中间,如《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或静观其结尾,如《养花》的总结式结尾;或抓住课文中某个词句,如《别了,我的中国》可以从重点词句入手,解题破疑;或抓住重点段落,如《桂林山水》中结构相似的自然段……通过这些切合点,引导孩子在理解、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品尝到祖国文字的美妙,让他们把喜欢的词、句、段摘抄下来,并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孩子把握课本的精髓,学会归类整理的方法。
不同的课文,展现作者不同的智慧和乐趣,显现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个性。同样是写人,朱自清的《背影》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淡淡的伤感;魏巍的《我的老师》,追忆中有深深的敬仰;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表现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同样是写景,朱自清的语言秀丽而温情,杨朔浓情深深,峻青如诗如画。让孩子领会课文的精髓,掌握写作的要领,就需要学会归类整理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先分类搜集,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内,搜集有关描写日月星辰、晨午暮夜、风雨冰雪、云雾露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群山丘岭等佳句、名篇。再用表格等方法整理,整理后放于书桌或床头,既一目了然,又便于记忆、运用。孩子有了材料、语言和技能的储备,作文时就能够顺手拈来,享受到作文超市的方便。
4、引导孩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良苦用心。
让孩子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生活固然重要,但好的作文方法需要从课文这样的例子中去领会,因为选进教材的,大都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披文入情,对那些表达真情实感、比较深刻的文字要细心揣摩、品味,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可以抓住三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前三个自然段开头的祈使句、结尾的反问句,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当交流朗读大嫂背着孩子送别志愿军这一部分时,让孩子凭着感觉加重“看”、“睡着了”等词语的品读,巧妙地领会“别把孩子吵醒了”的真挚感情。这样不失时机地对文中传神的词句反复推敲,不仅使孩子体会作者的语言之妙,还可以领略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引导随堂作文,既体会到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又为课外拓展阅读和作文做准备。
孩子能不能写好随堂作文既是阅读教学的检验,也是作文教学的实践。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孩子能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而熟练作文技能不是靠间周一次的作文课所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在阅读教学课上,通过“随堂作文”落实“小练笔”的训练。
1、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利用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文质兼美的课文大都留有想象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发现“典型”处让孩子补写,如补写《蛇与庄稼》中“猖獗”的情景,《丑小鸭》中“妈妈怎样疼爱丑小鸭”的情节。要善于抓住“概括”处让孩子扩写,如扩写《草原》最后一段“送别”的情景。要善于寻觅“空白”处让孩子展开想象续写,如续写《粜米》中“旧毡帽朋友回家后的情景”。可以通过角色换位、文体变换进行改写,如用第三人称进行改写《我的战友***》。也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孩子编故事,如学习《坐井观天》后,编《青蛙跳到井堰》;学习《狐狸和乌鸦》后,编《乌鸦又上当了》或《乌鸦变聪明了》;学习《乌龟赛跑》后,让孩子假设有一次乌龟赢了,去想一想,写一写。
2、引导孩子模仿作文,由“大同小异”到“百花齐放”。模仿是阅读与作文两者之间互为联系的凝聚点,也是孩子作文启蒙阶段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果阅读教学仅停留在“阅读”上,让孩子知其妙而不能借鉴,是不实在的,不彻底的。片面强调作文就是让孩子“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也是不实际的。中小学生对文章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作家、名人近乎崇拜,他们在作文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尝试作家描写的方法、写人的技巧和叙事的语言。既然行路的前方有范文引路,我们就要激发孩子创新意识和写作热情,由仿写的“大同小异”过渡到“小同大异”,再到“百花齐放”,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三、引导孩子静静地徜徉在书海之中,让孩子向课外去品尝“副食”。
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的目的,不仅让孩子通过音、字、词、句、段、篇培养孩子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把从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浩瀚的书海之中,从课堂阅读到课外阅读,从课堂作文到课外自主创新作文。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适应孩子认知水平的、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做家长需要关注的。我们让孩子在获取课文这一“主食”之外,再品尝到课外阅读的“副食”的美味,相比是孩子阅读和作文营养的补充。
1、引导从整体上感知内容,了解写作方法。
读优秀的文章,好比观赏蓝天上的星星,读者的眼球被绚丽的景观牢牢吸住。但读者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每一一颗星星,要观察一颗星星的大小、形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浏览整个天空。孩子所精读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的节选或改编,如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养花》、安徒生的《丑小鸭》……教师已经让孩子在课堂上阅读了这些美文,也可能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之类。做家长的要配合教师,监督或督促孩子,并创造条件让孩子阅读原著,能阅读到作家圈圈点点修改的草稿更好。家长要配合教师去引导孩子制定一个计划,先挑选其中的一二本去读,剩下的放在假期里去完成吧。其次读的要求不宜过高,孩子把读物当小说读,当电视看,当CD听,都可以。只要他们对文章或作者有所了解,哪怕将美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的功夫学到了,在以后的习作中就一定有所借鉴。
2、在孩子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穿插讲述作者的写作故事,这是孩子比较欢迎的教学内容。如骆宾王七岁作诗,李白改诗,贾岛的“推敲”等有趣的诗人、作家故事,还有值得回味的对联和成语故事……作为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穿插、点拨,作为家长适时补充、引导,不仅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3、引导孩子品尝课文以外的“副食”,即品尝作者写作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写文章的心态和意图。
打一个比方,我们了解服饰文化,需要了解穿着的人以及着衣人的生活区域、民族文化,虽然很繁琐,但是有它的乐趣。我们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品尝“副食”也是如此。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不可忽视教师语文课堂阅读和作文的指导,更需要家长引导孩子走进书海。离开了教师或家长适时的引导,就好比爬山,忽视了地图和登山技巧,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崖的艰难。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走进课文、图书室、上网去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走出文本走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作文素养和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