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了吃酒席,吃完酒席通常就会有很多的剩菜,老辈就有了“折菜”的传统。把没吃完的菜就分别打包带走。早年间还有把剩菜都混杂在一起,统一的倒入一个大缸内,满庄上的人就都拿盆来各自“折”了去。
老话说“大席菜能管三天饱”,这是句实话,头天吃完酒席,第二天把剩的好菜都加热了吃,第三天在把其他剩菜加点青菜煮了吃。这样就解决了三天的温饱,老年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都盼着能吃上大席。就因为二个字“辣馋”,那时候人肚子缺少油水,酒席上的菜又辣又油,满足了当时人的所有味蕾的需求。由于时代的改变,现在的酒席也越发的偏清淡了。
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大席菜”应运而生。开始大席菜就是把鸡肉,猪耳,丸子等等一系列食材放一个调好的油辣汤里煮了。样子倒是有了当年的样子,可吃什么都的一个味道,根本不是当年的味道。
后来就有了进步,分别把菜提前一天炒好,隔夜后再一起加热了,型有了,味道也丰富了很多,但是吃起来还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缺少的是什么?大席菜根源是酒席剩菜,酒席酒席,没有酒就成不了席。大家聚一起,酒杯在桌上你来我往,总会落在菜里。不知道那个聪明人就想到了这点,每次热菜都往大席菜里滴上些白酒,味道终于近似当年的大席“折菜”了。
但是现在吃总觉得不“辣馋”,反而感觉油腻。时代变了,人民都富裕了,吃的越来越好。大席菜也就成了一种情怀菜,偶尔去吃一次,怀念一下岁月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