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她醒的格外的早,透过朦胧的窗户看到外面天色尚暗。
她感到头昏昏沉沉的,浑身发热喉咙干涩难以发声,恍惚中又再次睡去,再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清音的脸放大了很多倍悬在自己的头顶,她咳嗽了几声将他推开。
“师父!师姐醒了!”清音回头对一言说道,她这才转过头看到一言也在,他坐在门边的矮凳上,面前烧着一壶汤水。两年来,他从来不靠近这间屋子,就像他从来不准自己越过大殿一样。
见她醒来,一言从锅里盛了一碗汤吩咐到,“大概是夜里受凉了,寺里没有药,你先喝点蘑菇汤,师父现在出门去找药”,她从床上坐起来,从他手里接过汤碗,蘑菇的香味又淡淡的却甚是清甜,热气扑面而来她突然觉得没有那么难受了,就这样呆呆地捧着碗,看着他嘱咐清音关好门窗然后转身出门去了。
等她喝完汤,清音走回来帮她盖好被子,说道,“师姐,你再睡一会儿,等师父回来了我叫你。”
她点点头,闭上眼睛,觉得有点冷,又将头往被子里面缩了缩。
这一觉,不知道又睡去多久,等她醒来,天已经黑了。也许是喝了些热汤发了一身汗,她已经没有先前那般昏沉。屋子里没有点灯,有轻微的啜泣声,她看不清,只能朝声音的方向试探地喊了一声,“阿音?”
那声音戛然而止,随后抽了一下鼻涕,“师姐!你醒啦!师姐,师父还没有回来……天都黑了,怎么办……”说着,他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什么?现在什么时辰了?”她在黑暗找到自己的外衣披上,无意间摸到一言给自己缝的帽子,楞了一下,将帽子戴好,然后拽着眼睛都哭肿了的小师弟夺门而出,跑到门口看天色太暗了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拿了一个灯笼。
这里下山只有一条路,二人便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山下走。此时雪已经化了一半,路上多是些冰渣子,这种时候往往比下雪的时候更为寒冷刺骨。
一路上她听清音说,白天她睡着以后,他就在炉子旁睡了一会,到中午又开始打扫院子,一直到天黑下来,一言还是没有回来,他担心江温闲的病会加重所以不敢叫醒她,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忍着哭一边等江温闲醒来一边盼着一言回来。
她一手握着灯笼,一手拉着清音,脚下不敢怠慢。
二人足足走了一个时辰,都没能在路上找到一言,只隐约看到山下依稀的灯火。又约莫走了半个时辰,才到有人烟的地方。
此时已是入定,街上只有几户酒馆和馄饨店还开着门,其中一间酒馆尤为喧闹,似乎是几个人在争论着什么,时不时还有孩子的哭声。虽说江温闲胆大包天,但当时也不过是个九岁的孩子,她拉着清音小心翼翼地趴在酒馆的窗户下面听着里面的对话。
一个大汉说道,“老大,就是这母子二人,月初借了我们二十两银子,说是十五便归还,却迟迟未还。”
一个妇人的声音说道,“没说不还,等孩子的爹回来,我们就有钱了,到时候一定把钱还给你。”
又是一个大汉的声音说道,“万一这孩子的爹不回来了呢,少废话,快还钱!”
一个少年的声音,“我爹一定会回来的!”
接着又是一阵推搡吵闹,不知何人突然摔碎了酒坛子,屋内瞬间安静了下来,就连窗台外面的师姐弟二人也大气不敢出,只继续听着屋内的动静。
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把这个孩子留下,我再给你五天时间,没有钱,你儿子以后就不知道给谁当儿子了。”
妇人大惊,“不行!不行!不要动我的孩子!其他的都可以,不要动我的孩子!”
大汉冷笑道,“其他的?你两身上还有值钱的东西吗?”
妇人犹豫半晌,随后听到一声惨叫,又听到那个少年的哭声,“为什么?母亲,你为什么要这样?我跟他们走就是了……”
江温闲悄悄掀开窗角,只见那妇人右手握着匕首正扎在她自己的左手掌上,听到少年的哭喊并没有停下,而是用力一压,硬生生地切下了自己的半个手掌。
她拿着自己的手掌对他们说,“我把手给你们,别动我的孩子。”
那群人的首领似乎也楞了一下,也许是还有点人性,他示意手下放了少年然后对那二人说道,“你们记住,最后五天期限。”说完便领着二三手下离开了酒馆。
不久,那母子二人也从酒馆出来,妇人的左手只是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少年扶着她,走得很慢,突然他回头朝身后的一个街角望去,黑暗中看不清有没有人在那里,他试探地问道,“谁在那里?”
从街角里出来一个面色清冷的小姑娘,看起来比少年小一些,不一会儿,小姑娘身后又走出来一个小和尚,看着年纪更小。少年松了一口气,对他来说只要不是那些放债的人就好。
妇人忍着手上的疼痛,问道,“小姑娘,你两这么晚了还在街上做什么,你阿爹阿娘呢?”
江温闲感觉到妇人眼中有些许慈爱,就像一言平时看她和清音的眼神一样,于是便说自己和师父师弟住在山上,白日师父下山迟迟未归,二人才下山来寻。
妇人微微蹙眉,本就失了血色的脸上看起来多了一丝痛苦。
少年赶紧扶着妇人说道,“阿娘,我带你去看大夫。”
妇人摆了摆右手摇头道,“娘没事,咱们不去看大夫。”
少年急地大哭,“怎么会没事呢?是不是我们没钱,所以大夫不会给我们看病?为什么我们没钱?为什么爹还不回来?”少年的情绪从委屈,到难过,再到最后的愤怒。
妇人想伸手安慰少年,可当她举起那只有半截的左手,突然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她只是叹了口气,叫了一声他的名字,“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