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十一章 战神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689 2024-07-11 11:06

  随着春秋战国名将榜排行第七和第八的乐毅和田单横空出世,战国也来到了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

  除了排名第一的孙武,排名第三的吴起和排名第五的孙膑外,榜单中前十的排名剩余的七个都将在这个时候涌现。

  现在,我们就要来介绍一下在这个榜单中排名第二的白起。

  白起,秦国郿邑人(今陕西眉县)。

  家势:无。

  背景:无。

  外号:战神、人屠。

  作战特点:第一,善于打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第二,善于野战进攻,以及追击战,通常对敌人穷追猛打。第三,善于构建野战工事,围歼敌人。第四,善于战前计算,无论兵力如何,地形如何,都能预知战斗结果。

  太史公评语: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据某历史名人不官方统计,战国百又八十年间,大小之战,伤亡近两百万人,白起二出其一(这个一个很可怕的数据)。

  之前说过,这个排行榜是以将领的指挥能力、作战成绩以及对后世的军事影响等因素评比出来的。而白起这个第二的排名,其实说起来,还有点委屈他了。就指挥能力和作战成绩而言,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无人能出其右。哪怕是中国近三千年的战争史,像白起这样的,也是屈指可数。但奈何孙武的《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着实太大,加分巨多,所以,只能委屈白起排名第二了。

  商鞅变法时,在秦国打压旧贵族,扶持新兴势力,并留下了一条军功制,正是基于此,庶人白起才有了从基层干起,一个人头一个人头的砍(积攒军功),一步一步登顶的机会。

  白起是什么时候出道的,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是,白起是什么时候出名的,记载的很清楚。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一份商鞅当年也干过的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白起以攻打韩国新城在自己的战绩簿上写上了第一笔。

  当时的秦国,秦昭襄王虽已年过三十,名义上也已经亲政,但秦国的大权依旧掌握在他的母亲、两个舅舅以及两个弟弟的手上。这一点也被当时的白起看在了眼里,所以,白起很识趣的也就成了魏冉的人。而事实证明,白起的选择也是对的,魏冉成了白起生命中重要的一个贵人。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为防止秦国攻打新城后继续东进,韩国向魏国和周王室派出了使者,表示唇亡齿寒,大哥救我一把。

  收到韩国的求援后,周赧王和魏昭王二话不说便派出军队与韩国会合,随即组成三国联军,号称二十四万,由魏国大将公孙喜统领,向西逼近秦国。

  三国联军来势汹汹,秦相魏冉当机立断,表示要派大军与之对抗,并升白起为左更,统兵出征,于是两军相遇于伊阙。

  伊阙地处洛阳之南,在秦国东出的大道上,此地地势险要,地形复杂,伊水穿流而过。白起站在伊阙的山坡上,眺望远方的三国联军。

  韩军突出在前,魏军扎营在后,周军则在打酱油。面对这样的布阵,白起立即在心中形成了一个战术。

  而在开打前,白起还要玩点阴的。

  这时,联军统帅公孙喜收到了一封自秦营寄来的信,写信的正是秦军的统帅白起。在信中白起对公孙喜极尽讨好,表示希望他不要急于开战,让秦军先把韩军给收拾了,到时候好处大大的。

  这种套路,打过仗的人都知道,离间计嘛,谁没玩过,但白起这手法实在是太低级了。不过,白起作为新手小白,用一下这种套路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在身经百战的公孙喜看来,这就有点幼稚了。当然,公孙喜不会说破,因为白起越幼稚对他就越有利。

  于是,公孙喜把白起的信收了起来,但没有做任何反应。

  见公孙喜不为所动,白起又修信一封,信中内容大体与第一封相同,只是言辞更加卑微,渴求之情呼之欲出。

  手段有点低也就算了了,明知对方不会上当,还要一意孤行,这就有点肤浅了,就连白起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但白起不为所动,毅然把信送了出去。

  第二封书信来到公孙喜的手中,看完他只是嘴角一笑,便丢之一旁。

  秦军匆忙之下集结十万老弱病残,领兵的还是这样一个单纯小伙,公孙喜不禁从内心发出了微笑。

  联军放松了警惕,但白起等待的心依旧焦急,在白起身边的人看来,公孙喜是不会给他回应的。但白起知道,公孙喜回不回应没关系,总会有人回应的。

  白起等的这个人,名叫暴鸢,韩国方面的统帅。

  早在写信之前,白起就已经得到了情报,此次联军,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是貌合神不合。并且,魏韩两军都有保全实力,让对方先上去消耗一把的打算。所以,白起的信虽然是送到了公孙喜的手里,但白起知道,暴鸢才是收信的那一个,虽然他还不知道这信的内容,但是,这样效果会更好。

  正如白起所料,暴鸢的探子报告魏军统领公孙喜与秦军往来书信,但又不做任何反应,心中不免疑惑起来。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在这时,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出动,奔着联军正面而去,列阵突前的韩军首当其冲。

  就在联军集结之初,关于怎么布阵,内部就是意见不一的。当然,周王室人少,还说不上话,主要就是公孙喜和暴鸢意见分歧。

  暴鸢觉得,魏军人多,战力较强,应该充当主力,与秦作战,而韩军人数相对较小,应该承担辅战的角色。

  但公孙喜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韩军不但有强弓劲弩,还有坚甲美盾,青铜头盔,以及各种精良的装备,所以韩军应该做前锋打头阵。

  两人各持己见,最终,公孙喜以联军大统领的身份以及魏军强劲的实力做后盾,强行安排韩军在前。

  也就是这个安排,将最终导致失败。

  面对秦军的冲击,暴鸢不知所措,但他始终坚信,保存实力第一,胜负输赢第二。在这样的理念下,暴鸢命令韩军坚守不出。

  而这时,奇怪的一幕也出现了,本来杀气冲天的秦军在还未与韩军交战时,便放缓了脚步,只叫不杀,但声势却依旧不减。

  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这是一个阴谋。

  其实,暴鸢完全没有必要坚守不出,如果他派出一支军队出寨与前来叫阵的秦军交锋的话,他就会发现,秦军会不堪一击。因为,前来韩营叫阵的秦军只是白起派出的一小支疑兵部队。秦军真正的主力已经绕过了韩军,迂回到了联军的大后方。

  白起料到暴鸢不会出兵迎战,所以这队疑兵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声势,牵制韩军,以给主力进攻魏军赢得时间。

  当秦军主力出现在魏军面前时,公孙喜是一面懵逼的,前面没听到韩军有什么动静啊,怎么就到自己面前了呢?所以此时的魏军毫无防备,因此,公孙喜就算想要迎战,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传达命令。

  就这样,魏军各部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仓促各自应战,有的士兵甚至还来不及穿护具,拿兵器,就被秦军斩杀。

  很快,魏军将士或战或逃,溃败之势已难阻挡。就在这时,公孙喜赶忙派出了传令兵前往韩营,目的很简单:救救老哥我。

  面对公孙喜的求救,暴鸢以为自己的选择是救与不救,但很快他就发现,那是自己想多了。因为现在自己真正需要考虑的是能救还是不能救,这个能,指的是能力。

  因为,魏营溃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韩营,只在一瞬间,韩营士兵便开始躁动不安。

  关于韩营士兵的行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魏军作为此次联军的主力,他们都开始了溃败,这显然会把恐怖的气息传播到韩营来。再联想到主帅下令坚守不出的军令时,韩营士兵很快就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人数众多且强大无比的秦军。

  得出了这个结论后,韩营士兵很快就把躁动演变成了恐慌,随后又把恐慌演变成了哗变。

  主帅明知秦军强大,还要把我们拉到战场上来,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当即,韩军的士兵做出了一个决定:逃。

  事到如今,暴鸢也是没有办法了(他也控制不住啊)。并且,更绝望的还在后面。

  在收拾完魏军后,秦军随即又分成左右两翼开始夹击韩军。一时之间,本来是有组织、有计划逃跑的韩军变成了溃败而逃。

  秦军则乘胜追击,斩杀联军无数。最终,白起以击败三国联军二十四万,斩杀主帅公孙喜结束了这场史称伊阙之战的战斗。

  此战过后,魏韩两国精锐尽失,被迫割地求和,而白起也一战成名,因作战有功被升为国尉。

  而这还仅仅只是白起战功的开始。

  关于白起的战绩,我觉得更应该称之为日记,不信自己看。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大小六十一。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起(白起)与客卿错(司马错)攻垣城,拔之。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白起伐楚,败楚军,割上庸、汉水北。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径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以上内容仅为白起战记(战争日记)的一部分,而白起的巅峰之战---长平之战,还没有写进去。

  在日记里面,我们一般都写上时间、星期、天气,以及今天的事。而在白起的战绩里面,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一般都写上时间、主角、战果,然后就没了,就连战斗过程都懒得写。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史太公,毕竟当时一份竹简就只能写那么多字,再说了,在竹简上刻字也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不像我,手指动一动,敲敲键盘就行。

  因此,我觉得,关于白起比较有影响的几次战事,还是给大家稍微介绍的一下好,比如,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起到二十九年对楚国的用兵,打得楚国都搬都了。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为了给父亲楚怀王报仇,也为了遏制秦国扩张的势力。趁着白起陷身于赵国之际,楚顷襄王派出使者前往齐国和韩国,准备重新合纵,向西攻秦。

  楚国想打秦国,这没什么问题,打的时候多拉上几个帮手,这也没问题。但是,在还没开打前,你能不能先把工作做得保密一点。你不能自己这边还没商量好,人家秦国就已经收到了消息,并且,还比你先集结兵马,这就没法玩了。

  很不幸,这样的事就是发生了。

  就在楚顷襄王还在找人商量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已经集结了十万兵力,由司马错统领,准备先发制人。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兵分两路向楚国进发,其中一路从咸阳南下路径巴郡,然后东出巫山,目标郢都。另一路自武关出,直走楚国的汉中和上庸地区,目标也是郢都。

  自楚怀王被诱骗后,楚国低调做人,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间,楚顷襄王装孙子,陪笑脸,好不憋屈,现在,终于到了撕破脸的时候。

  见秦军已经出动,楚顷襄王也不再谈什么合纵,因为在他看来,司马错的十万人还是很好对付的。

  楚国带甲雄兵百万,地形复杂,气候湿润,这些都是秦军的杀手。

  今天,就让你司马错有来无回。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关于楚国的情况,秦昭襄王当然也知道,所以,在司马错领兵十万出发后,秦昭襄王还召见了一个人,毫无疑问,他就是战神白起。

  接到攻楚的任务后,白起对楚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鄢邑作为楚国的陪都,是楚国北境的战略重地,也是楚国北境的统治中心,南下又直捣郢都。此次攻楚,若以鄢邑为主要目标,必然能重创楚国。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制定了战略,白起随即便带领七万人沿汉江而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了楚国的境内。有意思的是,进入楚国境内后,白起还玩起了后来项羽的成名把戏---破釜沉舟。

  秦军每过一河,白起便下令拆毁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后路,同时,还抛弃辎重粮草,一路轻装前进。

  但凡玩这一招的人,可能性有两种,第一,没办法了,只能拼死一搏。第二,战局紧迫,必须速战速决。

  白起作为攻方,很显然,他还没有到拼死一搏的时候,所以,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白起想要速战速决。

  然而,白起的心态被楚顷襄王看透,并且,很快就推测出白起的目标是鄢邑。随即,楚顷襄王命令汉水一带的全部兵力急援鄢邑,并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将秦军阻击于此。

  楚国的应对措施,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讲,都是没有问题,但最终,他们还是输了。并且,还输得很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白起。

  支援鄢邑的楚军来到鄢邑后,并没有急于迎战秦军,而是躲在城内不断的修城墙。他们知道,秦军远道而来,并且还抛弃了辎重粮草,只要固城而守,秦军便会不战而退。

  然而这一次,楚国想错了。

  确实,白起放弃了粮草,但是,白起并没有说他没有粮草。

  自从进入楚国境内后,白起在秦军的控制范围内便大搞政治攻势,一会免赋税,一会又免宅基税,很快,楚人在多重优惠政策的诱惑下,便“归顺”了秦军,从而保证了秦军的粮草充足。

  这确实出乎了楚军的意料,但是,楚军并没有因此有所担虑。因为,这么多天来的工作不是白做了,现在的鄢邑,城墙是修的又高又厚。

  你有粮草又如何,攻不下鄢邑,你七万人迟早会消耗殆尽。

  这就比较麻烦了,白起是有本事,但飞檐走壁的功夫他还是没有的。就这样,白起只能每天抬头看着高大的鄢邑城墙,然后叹叹气。

  这一次他是真的叹气,战无不胜的战神彻底没辙了。

  城墙太高,爬嘛,爬不上去。就此退兵回去,一仗未打,这面子,战神也丢不起。于是,白起只能下令秦军沿汉江安营扎寨,而自己则每天愁眉苦脸。

  或许是南方的天气太过湿热,身为西北汉子的白起受不了,也或许是面对眼前的困局,白起一筹莫展,所以,在汉江边安营扎寨的白起有了一个新的爱好---游泳。

  正是这个爱好,为白起破城找到了突破口。

  在一次游泳的时候,白起突然灵光一闪,鄢邑地处汉江下游,若决堤汉水以灌鄢邑,任他再高的城墙,泡在江水之中,垮掉也是迟早的事。

  想到这,白起立即开始行动。

  但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鄢邑虽处汉江下游,但它并不是依江而建,若想以汉水淹城,怕有点异想天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白起决定:开山挖渠,引汉水而淹鄢邑。

  决定好后,白起随即开始行动,命令几个心腹部下,带领着数千精兵,秘密潜入山中,开凿挖渠。

  此时的楚军正躲在鄢邑城中,他们不知道,随着白起的一声令下,百里外的汉水正穿山而过,向鄢邑奔涌而来。

  一夜,守城的楚军正按例巡视城墙,突然,城西一声巨响,刹那间,河水便涌进城来,不多时,城内便哀嚎遍野。

  三天后,站在鄢邑远处的山顶上,眼前是一片沼泽汪洋,城内的数十万军民都被这滚滚洪流吞没。

  白起,人屠之名,名副其实。

  不过有意思的是,白起下令挖的这条渠在当时淹死了不少人,但在战后却成了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还给它取名白起渠。二零一八年,白起渠还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战争果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攻破鄢邑后,秦军顺势南下,直到这时,楚顷襄王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曾经,他以为秦军必困死于鄢邑,现在,秦军马上就到眼前。

  鄢邑被破的消息震惊了楚顷襄王,但是,并没有震坏他的脑子,听闻白起正率兵南下后,他立马做了一个决定---放弃郢都,退守陈县(曾经的陈国,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楚国第三次灭亡陈国,设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