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四章 秦国的未来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7596 2024-07-11 11:06

  秦襄公能够以一个不入流的身份参与着新王室的建设,他的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在这本书里,周王室是开始,而秦国将会是结尾。所以当秦国与周王室第一次发生这么密切的交集时,大家一定会很好奇,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秦国的角色定位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把秦襄公和他的秦国在他执政时的几次重大事件和他的发展方向大略的介绍给大家。

  毫无疑问,秦襄公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肯定就是出兵勤王,这对秦国来讲也是决定今后命运的一件事。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话说申侯当时领着犬戎人正攻打镐京,眼看着镐京就要被攻破时,城内的周幽王赶紧点燃了烽火台。而秦襄公作为看到烽火第一批赶到镐京的诸侯,他发现其实自己是挺孤独的---大多人都没来。

  不过秦襄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是更加卖力的为周王室斩杀来犯之敌。

  但是,秦襄公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当他还正在城下奋力杀敌的时候,犬戎人就已经攻破了镐京城的大门。

  城门一破,城内顿时一片狼藉,周幽王并没有率领着他的卫队跟犬戎人决一死战,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逃跑。

  所以,杀敌的事就交给秦襄公了。

  周幽王以为逃离了镐京就可以躲过一劫,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犬戎人虽然四肢发达,但是他们头脑也不简单的。

  至少有一点他们是非常清楚的,周王室的号召力,即便是像周幽王这般落魄而逃的,也依旧有能力号召天下诸侯。

  这可是犬戎人这么多年在塞外风餐露宿与周王室的摩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留着是个祸乱,所以犬戎人知道今天不杀了周幽王,将来等他缓过神来号召起诸侯围剿自己的时候就有罪受了。

  所以,犬戎人就从镐京一路追杀周幽王,直到骊山脚下。

  到了这里,周幽王就无路可走了,于是,就成了犬戎人的刀下之鬼。

  直到这时,天下的诸侯们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镐京陷落、天子被杀,再不出手可就来不及了,于是,各路诸侯也就都陆陆续续的赶到京师来了。

  诸侯们虽然不想出力,但是天子被杀了,至少表面上的样子还是要做一下的。而随着一批诸侯的陆续进京,镐京的形势也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当然,其中最放肆的还就是犬戎人,完全失去了制约的他们在镐京大肆的烧杀抢掠。这不是申侯曾想到的,也不是他允许的,但这确实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申侯控制不了犬戎人,但也不代表他什么都做不了,他没有忘记他自己这次的目的,把外孙姬宜臼拥立起来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但是犬戎人把镐京都抢光了杀光了,那我外孙还有什么?

  于是申侯大怒。

  不过,没有实力的愤怒还不如乞丐的哭泣,而申侯能做的也就是与犬戎人决裂(也很有可能是犬戎人跟他决裂)。

  没有了犬戎人的帮忙,申侯只能靠自己,然而,就在申侯还没来得及拥立姬宜臼时,周王室的宗亲却正在积极的收拾王室的残余力量准备重建。

  而此时,镐京就分布着几股势力。

  第一股就是王室宗亲和被他们拥立起来的周携王,第二股力量则是申侯和他的外孙姬宜臼,第三股力量就是以秦襄公为代表的各地诸侯。

  当然,还有在镐京乱抢乱杀谁也管不住的犬戎人也可以算是一股力量。

  形势非常复杂,周王室的命运非常迷茫。不过命运虽然迷茫,但也只有两种可能,不是姬宜臼就是周携王。因为犬戎人终究是要被灭掉或者自己跑掉的,镐京不是他们长待的地方,而以秦襄公为代表的诸侯们,他们能做的也就是站队了。

  当然,最后谁能做天子当时的诸侯心里都是没有底的,不过这始终是中原内部的事,还可以缓一缓。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犬戎人了,再让他们抢下去,镐京就真的要变成废墟了,所以赶走犬戎人就成了片刻都不能再耽搁的问题了。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诸侯是最着急的,郑国。

  当然,郑国之所以这么着急,也不是因为看到了镐京被毁的宗庙,而是因为他们的国君郑伯友在犬戎人破城的战乱中丧生了,而现在率领郑国的则是郑伯友的儿子掘突,后来的郑武公。

  为父报仇,掘突不积极才怪。

  但是,掘突的积极并不代表着他就可以把犬戎人消灭掉。因为当掘突向犬戎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掘突的势力还是比较单薄的。

  原因也很简单,同样和他进京勤王的其他诸侯的爸爸可都没有死在犬戎人的手里,所以,他们大多还是一付漫不经心的态度。

  但是,掘突为父报仇心切,他可等不了其他诸侯的汇合,便匆匆向镐京的犬戎人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孔子还没有生,所以天下也还没有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因此,掘突行动的时候也就没有过多的考虑。

  不过不考虑没关系,吃的亏味道是一样的,吃完亏之后就知道了。

  由于掘突单独的实力和盘踞在镐京的犬戎人的实力之间有相当大的悬殊,所以掘突率领的第一波攻击以失利而告终。

  掘突虽然为父报仇心切,但是还没有达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对犬戎人进攻的失利让他看清楚了郑国和犬戎人之间的差距。此时,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单凭郑国是不可能击败犬戎人的,所以,掘突选择了暂时的撤退。

  郑国的进攻虽然失利了,不过他的军队并没有没有因此造成太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掘突拖延了时间,他把犬戎人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时间都消耗掉了。

  如果以诸侯们进京勤王的速度,估计等他们赶到镐京的时候,犬戎人也早就察觉到了形势的变化而逃之夭夭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诸侯与犬戎之间的默契,因为诸侯们都知道,犬戎人此次前来,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抢东西,并非是想占领镐京。所以诸侯们知道,犬戎人抢完了就会跑的,根本不用派兵去打他们。而犬戎人也知道,趁着诸侯赶路的那个空档自己完全有时间溜走。

  本来诸侯与犬戎人之间的默契可以很快让这场动乱平息下去,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会蹦出个郑武公掘突出来。经他这一打,搞得犬戎人的思路都完全乱套了,逃跑的时间也被消耗了。

  这就麻烦了,诸侯们以为赶到镐京就是来收拾收拾尾声的,说不定还可以在废墟里捡点好东西。可是,谁会想到他们站在镐京城外的时候,犬戎人还在城里。

  这下就比较尴尬了。

  打嘛,不太想打。不打嘛,人都到了,掉头就走,以后实在没法混。

  但是这种尴尬掘突是体会不到的,他能体会到的只有兴奋。

  大军一到,这回胜利的天枰该倾向自己了吧。

  最终,陆续赶来的诸侯也没有拉下脸皮掉头就走,而是搞了个联盟,合兵一处。

  这就对了嘛,毕竟大家都是一个祖庙里出来的,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着来办的嘛,所以,不如先开个会呗。

  掘突作为在攻打犬戎人这件事上永远是最积极的一个,所以在诸侯的会议上,掘突也是最活跃的。

  于是经掘突的建议,大家一致推举资历最高的卫国国君卫武公为统帅,指挥诸侯联军打响收复镐京的战役。

  随着诸侯联军的形成,犬戎人的大势也就已去。成熟稳重的卫武公对于战斗的打法绝不会像年轻的掘突一样毫无章法,所以在战斗打响前精密的部署是必不可少的。

  卫武公的计划是这样的:联军利用夜间的时机分兵进攻镐京东、南、北三个大门。

  为什么偏偏要留西门不攻?

  老道的卫武公会告诉大家答案。

  因为开放一条道路,就是要留给犬戎人逃跑的,而这才是卫武公部署最厉害的地方。当然,给犬戎人留一个门,并不是真要放他们走,因为从这个门出去的路上卫武公将会安排一个人在那里,而那个人将会给犬戎人最热情的款待。

  围师必阙,看样子孙子兵法还没出来,大伙就已经用上了。

  于是各路诸侯都按着卫武公的部署纷纷利用黄昏日暮的掩护进入到攻击发起的位置,而天色变暗,就是诸侯联军吹起向城内的犬戎人发起进攻的号角之时。

  战斗开始,诸侯联军蜂拥而上,而在围攻犬戎人的诸侯联军中有一个人给犬戎人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并且,这个人不是为父报仇心切的掘突,而是长期跟戎人作战的秦襄公。

  有了秦襄公的带头,诸侯联军越打越起劲,很快镐京城就回到了诸侯的控制之中,而纷纷涌入城的诸侯联军也就对犬戎人展开了最后的进攻,最终,犬戎人落败而逃。

  当然,犬戎人逃并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根本就没有心思跟诸侯联军打,因为当他们发现四面八方都有杀气腾腾的诸侯联军向杀自己过来时,唯独西门是空荡荡的。

  本来也就是来抢个东西,谁想把命也搭上啊,既然有逃跑的路,不跑是傻子。

  于是,犬戎人开开心心的一窝蜂式的涌向了西门。

  出来城门,便是一条康庄大道。

  然而,自以为逃出生天的犬戎人正在笑嘻嘻的准备回家时,突然,被卫武公安排埋伏在这里的掘突杀了出来。

  为父报仇,在此一举。

  这就是卫武公选择让掘突为犬戎人举行欢送仪式的原因。

  突如其来的攻击让犬戎人措手不及,但郑国军队打歼灭战的能力也确实有限,他们没有做到让犬戎人全军覆没。

  当然,溜走几个也没关系,因为效果还是达到了的。当初兴致勃勃的犬戎人以为来了镐京可以抢个钵满盆满,但逃回去的几条丧家之犬让整个戎族部落都知道了,天子威严,不容侵犯。中原诸侯看似一盘散沙,但当外族入侵时,他们也将紧紧的攥在一起给入侵者最痛的打击。

  犬戎人被杀的杀赶的赶,于是现在镐京城内剩下的就都是自己人了。

  外敌好解决,刀子招呼就是了。但自己人的矛盾才是最难搞的,因为终究是要做一个选择。现在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摆在了各路诸侯的面前,包括千里迢迢赶来勤王的秦襄公,这对他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以秦襄公本来的地位,他在诸侯中间连提鞋的资格都是没有的,所以他在镐京这种地方只有干脏活累活的命,但是,接下来他的选择将会改变他的命运。

  姬宜臼和周携王分立两派,所有的诸侯只能选择一个,选对了的可以加官晋爵,子孙后代享之不尽。而一旦行差踏错,那就将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祖先的所有功绩也都将化为泡影。

  每当在这种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一个划时代的奠基人总是能展示出非常人的洞察力和选择力的,秦襄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看着日后辉煌腾达的秦国,也许我们会不禁感叹,秦襄公真是英明啊,不过事实的情况可不是这样子的。

  秦襄公之所以拥护姬宜臼,更多的是无奈。

  因为周携王集团自恃自己是宗亲而认为自己就是正统,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把秦襄公和其他边缘性诸侯放在眼里。不过姬宜臼却恰恰相反,他极度重视秦襄公,不仅赐予秦襄公爵位,还把镐京的大片地方都赐给了他,甚至放话给秦襄公,镐京以西的地方任由发展。

  姬宜臼对秦襄公的需求是了解透彻了的,秦国祖先经营了几辈子也没有得到的爵位,在秦襄公这里得到了,所以秦襄公拥护自己一定是认真的。

  姬宜臼对秦襄公很了解,那么对其他的诸侯也不会太差,于是,姬宜臼展开了撒网式的承若,搞得此次所有进京勤王的诸侯基本上都在姬宜臼这里得到了赏赐和封地。

  姬宜臼是大方的,但至于这个赏赐和封地是不是合法的,能不能落实下来,这就要看诸侯们自己的造化了。

  由于姬宜臼的赏赐和封地很用心,所以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于是各路诸侯纷纷表示全力拥护姬宜臼。

  就这样,在这场周王室合法继承权的斗争中姬宜臼就用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护,这也让他有了跟周携王对抗的资本。不过,这也仅仅只是资本,而要做真正的天子,姬宜臼还有一段路要走。

  天下不可以有两个天子,诸侯们虽然拥护了姬宜臼,但是如果要他们发兵去杀了周携王他们是不干的(毕竟在局势还没有彻底明朗的时候,这种犯浑的事还是没人干的)。于是就这样,在镐京这里姬宜臼就和周携王僵住了,谁也干不掉谁。

  当然,一直这样僵着是不行的,姬宜臼也知道这样对自己不利。因为周王室在镐京这里盘踞了几百年,王室宗亲势力根深蒂固,镐京周边的一些诸侯都是极力拥护周携王的,在这些人的眼中,姬宜臼就是一个乱臣贼子,所以姬宜臼在镐京是待不下去的。

  既然镐京待不住,那么干脆就到其他地方去重新建一座京城,于是,在秦襄公和倔突等诸侯的护送下,姬宜臼一路向东走到洛邑建立了新的都城。

  而把姬宜臼护送到洛阳之后秦襄公就迫不及待的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去了。

  离开洛阳,秦襄公来到了镐京以西。犬戎人退去后,这里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看着这片废墟,秦襄公的内心依旧泛起了阵阵自豪感,因为这里便是周天子赏赐给自己的封地。

  站在这片土地上,秦襄公当然也知道姬宜臼给自己的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这些土地是他自己都控制不了的。

  不过,这对秦襄公来讲就已经够了,虽然得到的只是一个幻影,但是这毕竟是天子的赏赐,所以秦襄公手里拿着这空头支票还是准备去兑现。

  回到自己的领土后秦襄公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开疆拓土运动,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生活着戎、狄部落,这些部落民风彪悍,土地观念淡薄,但是对土地的掠夺又有极强的侵略性。

  总而言之,在这上面住着的是一群很难搞的人。

  当然,秦襄公也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他是有自己的理念的。那就是家底是要一点一点的攒起来的,步子是要一步一步的走出去的,狄戎是要一个一个的打趴下去的,土地是要一点一点的征服,国家是要一点一点的经营。

  有了这样的理论做基础,秦襄公在行动的过程中就有了信仰和目标,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万事总是开头难的,最初的几年,秦襄公的开疆拓土运动每每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秦襄公的意志力是坚定的,他屡败屡战,连年向那些赖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的狄戎部落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无数次的战斗后秦襄公终于率领秦军攻打到了岐山。

  这里是周王室的发祥地,这里也是秦襄公的止战地,能打到这里秦襄公已经很满足了。但是,打到了这里并不代表秦襄公就拥有了这里,因为秦襄公疯狂的攻打戎狄部落,一步步的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封地,而戎狄部落一步一步的在后退,退到后来,已经无路可退了。

  逼人上绝路,人是要跟你拼命的,于是,岐山就成了戎狄的必夺之地。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秦襄公一生的好运气,让他把秦国越做越大,但是在最后的几年,上帝决定要收回给秦襄公的好运气。

  因为他觉得无家可归的戎狄部落更加需要好运气。

  于是在岐山,戎狄与秦襄公的决战中,上帝把胜利交给了戎狄。

  秦襄公打到了岐山却没能守得住岐山,最后不得已还是退回到了故地大本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太着急要确立好秦国在周王室京师以西的地位了,所以在秦国还没有从连年的征战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他又迫不及待的再一次率兵攻打了戎狄部落。

  事实证明,上帝如果把一个人的好运气收走了,那么他最好还是安静的待着。比如秦襄公,不安静的他这一次率兵攻打戎狄也就成了他一生的绝唱。

  当然,对于秦襄公来讲,战死才是对他生命最好的一个诠释。

  秦襄公死后他把偌大的一个秦国交给了他的儿子秦文公。

  从父亲手里接过的秦国,有着大片的土地还不属于自己,而秦文公也有着和他父亲秦襄公一样的性格,勤劳刚毅,不屈不挠,所以他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继续着父亲的事业。

  这可就苦了那些戎狄部落了。

  咱好不容易熬死了好战又善战的秦襄公,没想到又来了个秦文公。

  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经过长年的与戎狄部落的作战,秦文公终于击败了那群赖在自己土地上的戎狄人。

  随着戎狄部落败走,秦文公从此把秦国的地盘扩大到了岐山,把原本那些就属于自己的土地正式划入了秦国的版图。

  于是,一个至臻至强的诸侯国从此就屹立在了周王室京师以西。

  但是,正当大家都以为秦国这艘大船扬帆起航的时候,秦文公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他把岐山以东那些原本是姬宜臼赏赐给自己但却住满了戎狄部落而现在已经把戎狄部落清除出去了的大片土地还给了周王室。

  还有这样的好事,真让人意想不到,连周天子也被这突如袭来的幸福砸晕了。

  秦文公想干嘛,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秦文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初周天子赏赐给父亲镐京地区和西边自由发展的权利,那是因为当时王室危急,诸侯各自为营。可现如今天子已经坐稳了,天下诸侯也都已经听命于天子了,如果自己还真傻乎乎的把当初的许诺当真的话,恐怕到时将会引起周天子的忌惮。

  再说中原诸侯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秦国做大做强,如果引起了天下诸侯的嫉妒,那将是秦国灭亡的开始。因此,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时机献出祁山以东的土地既可以缓解周天子的忌惮,又可以避开天下诸侯的眼睛,而秦文公自己也就可以专心的经营秦国的大本营了。

  赶走了戎狄,归还了天子的土地,秦文公现在脚下踩着的土地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充分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秦文公的心才算真正的踏实下来,那么接下来的该做的就是奠定秦国数百年基业的事情了。

  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文公在秦国设立了一条诛灭三族的刑法,这条刑法代表着秦国未来的方向。从此,一个以法治国的思想便深深的植入到了每一个秦国人的脑海里。

  制定了法律,接下来就是要发展国力了。而要想国力昌盛,人口就必须要多,这一点秦文公还是有办法的。

  曾经周天子赏赐给自己镐京以西的土地,这些土地上居住的百姓,对于周王室来讲他们是被遗弃的,但是对于秦文公来讲,他们将会是秦国实力增强的源泉,所以秦文公把这些人都收编起来一起迁移到岐山去了(给周王室的是空地,秦文公还是留了一手的)。

  还有那些被戎狄部落遗弃的人,秦文公也一并把他们收编了。有了人口,从此,秦国就走上了一条自盛自强的道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