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归藏赤血传

第二十三章 蛮荒之地

归藏赤血传 道吾山人 15840 2024-07-06 15:04

  顺着长江,过急流险滩,官船终于抵达奉节。奉节乃巴东郡治所,而巴东郡本属益州,不过此时晋国于益州只掌这一郡之地,又偏重于军事,所以任由晋州刺史代为管辖。

  杜云和衙差上岸,往奉节城拜见巴东太守。此城局狭,城墙虽新,里面却无多少百姓,与江陵一比有天壤之别。

  太守姓李,见了杜云捎带的庾翼书信,笑道:“三位且请用膳,填饱肚子再启程去往南浦。”

  衙差于水路奔波,早饿了,和杜云一起拱手道:“谢过太守。”

  太守着掾吏代为招待,自去忙于公务。

  不一会上菜来,尽是大鱼大肉,没半点素菜,且无酒。掾吏道:“往南浦还需行船,是以未备酒水,还望见谅。”

  衙差听了,说道:“无妨,无妨。”这饭食比船上的干粮可好吃多了。

  三人用过饭,掾吏派三名府兵以背篼负了粮食,每人各带雨伞,随同启程。乘船往西又行了一天,才于次日清晨赶到南浦码头。这南浦并无城垣,只是个小小集镇,蛮汉杂处,民风彪悍,人们以贩盐为生。杜云等人登岸,见这集镇上的女子多为蛮人,三五成群,青衣盘发,虽有姿色秀丽的,但都说些难懂的蛮语。而她们看杜云这些汉人,则如同看猴儿,不时耳语讥笑,全然不似《九歌》中所言的浪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杜云一行人在镇上的食肆用饭,店家也没什么好菜招待,上了一盆咸鱼炖萝卜,然后有韭黄、蔓菁、红苕等素菜。衙役尝了尝饭菜,这才觉得在奉节时太守府只给荤腥吃十分有理。

  吃罢饭,由府兵引路,穿过集镇,沿山道往西南行。行了五十余里,见天色已晚,就在路边一块大岩石上生起篝火,从背篼里取干粮来吃。吴崚问随行的兵卒:“去戍边之地还需多久?”

  这些府兵都是本地山民,脸庞晒得黝黑,见问答道:“只需两日便到了。”

  吴崚瞠目结舌:“怎这么远?”

  府兵露出朴质的笑容,说道:“不远,不远。”

  吴崚觉得噎得慌,问道:“可有水?”

  府兵道从背篼里取出竹筒,摇了摇,说道:“没了,不过这山间到处都是水。”

  吴崚无奈,只得起身四处寻找,果然在山脚下发现一股泉水,于是用双手掬起来喝,倒也甘爽。夜里,府兵将篝火烧得旺旺的,众人就围着篝火而眠。杜云被远远的狼嚎搅醒,不觉摸了摸枕着的破月刀。

  过了一夜,平安无事,众人又启程上路。行了不到十里,连路都没有了。接下来便是跋山涉水,途中又下了场大雨,一行人就在岩洞里躲雨过夜。结果行了有两天半才赶到戍所,衙役的脚都磨破了,还累个半死,早知如此该送到南浦便罢。

  戍所设在一座山顶,由一名队率统领。这队率名叫韩丑,一副八字眉,长得精瘦。戍卒见有人来,忙围过来,问是否带了粮食来。府兵并未带多余的干粮,背篼里只剩一半,乃是回程时所用。戍卒见了,不禁叹气,让府兵代为传话,让府衙早日送粮食来。

  衙差望见这四周尽是荒山野岭,只有些住人的茅草屋,山上插一面被日晒雨淋失了本色的“晋”字大旗。往西北去是绝壁,绝壁之下大江奔涌而过,对岸就是成国巴郡的地界。吴崚赶忙将杜云交给韩丑,吩咐他宽待些,一刻也不多留,旋踵和府兵一道返回。

  杜云拱手问队率:“韩队率,在下该做些什么?”

  韩丑皱着八字眉,说道:“只需盯住江面,探查敌情,若有成国水师来,从速禀报即可。”他见杜云长得高大,又问:“你会射箭么?”

  杜云道:“在下会。”

  韩丑展开眉,说道:“你闲来就去打猎,将猎物上缴。”

  杜云拱手道:“遵令!”

  杜云得知山上有二十几个戍卒,平时就住在茅草屋里。他四处观瞧,见茅草屋皆以木头为柱,竹篾为墙,墙上敷以泥巴,可以防风和蛇虫,墙上开着方窗,用于采光。屋里的地面正中设有一个围炉,梁上挂着烟笋,靠墙架以竹榻。茅屋多他一个也住得下,无需另盖房子。屋外有一块翻过的土地,似乎原本种过菜,不过现在已只剩杂草。四围尽是松树,山下则有一片竹林,杜云不禁想到归藏山。

  杜云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个戍卒看在眼里,这人正是被流放到此的贼首刘猛,他瞧着杜云不禁目露凶光。

  刘猛本该处斩,若非诸葛琴寻回传国玉玺,皇帝大赦天下,此时怕是已坟头长草。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终被流放巴东,戍守边疆。刘猛认为都是杜云在虎背山擒他,才致他落得这般下场,如今阴差阳错竟将仇人送来,岂非天意?

  黄昏吃饭,各屋戍卒围炉而坐,釜中煮着粥,再放些野菜、蘑菇。最不缺的就是盐,可惜也不能多放。

  刘猛端着碗坐到杜云身边,笑着问道:“杜郎,可记得在下?”

  杜云看了他笑起来嘴巴咧开,配上一脸胡须,依旧显得凶巴巴的,但又似曾相识,拱手抱歉道:“恕杜某眼拙,没认出来。”

  刘猛道:“我本是那曲阿虎背山的贼首。”

  杜云豁然开朗,看他比以前清减得多了,难怪没认出来,说道:“啊,原来是刘兄,恕我眼拙。”又看看其他人,似乎早就知道刘猛的来历,都不以为意。

  刘猛笑道:“若非皇上大赦天下,刘某早已身首异处。”

  杜云道:“刘兄劫后重生,他日还乡未始不能有所成就。”

  刘猛道:“成就?杜郎莫非说笑。”

  其他人听了都笑将起来。

  杜云不解道:“杜某哪里说得不对?”

  一两鬓斑白的老卒言道:“某在此已戍守九年,不知何日才能还乡。”

  刘猛道:“我若在此守这么久,到了老卒的年纪,怕是连孙儿都没有。”

  老卒听了,轻轻一笑。

  杜云大吃一惊,问道:“难道没有戍期么?”

  另一个脸颊上有处刀疤的汉子说道:“照理戍卒该两年一换,不过被遣送来此的多半是因触犯了军法,若无巴东太守点头,怕是回不去的。”

  杜云心道:“那李太守已经看过庾刺史的来信,想必不会为难于我。”

  老卒说道:“胡不二说的是。”原来这脸颊上有疤的汉子姓胡,草字不二,至于大名却没人记得。

  胡不二接着道:“反而刘叔雄倒是可以早日离开。”刘猛字叔雄。

  老卒皱眉道:“此话怎讲?”

  胡不二道:“叔雄乃戴罪之身,只需再过两年,等到太后寿诞,皇上必然大赦天下,他又可以罪减一等,不必留在此地。他的来去非巴东太守掌管,只需廷尉府一道文书就可以押走。”

  老卒啐了一口,说道:“如此说来,某尚且不如一罪犯?”

  胡不二道:“除了轮戍,还有一法可离开此地。”

  老卒问道:“快快说来。”

  胡不二道:“立功升迁。”

  其他人一听都嗤之以鼻,老卒说道:“你这法子说来全然无用,荒山野岭之中如何立功?”

  胡不二笑道:“我不过说来解闷,尔等倒当真了。”

  杜云想想也是,若不贫嘴,数载下来,怕是连话都不会说了。在归藏山中,二师兄尚能说话,那是因为有三师兄贫嘴。

  粥熟了,众人分食,并不偏私。在这蛮荒之地,谁敢行私,必然被众人疏离,那时想活都难。

  屋中有两兄弟,老大张一笑吹了吹热粥,说道:“方才不二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想要立功,只需引诱成国士兵越界,而后袭杀。”

  老三张三叹听了,叹道:“哎,成国士兵莫非有翅膀可以飞过江来?”老二当然不在此地,需留在家乡传宗接代,律令也不许将一户男丁尽数征召入伍。

  张一笑说:“何必有翅膀,不能坐船么?”

  张三叹摇摇头说:“哎,敢问兄长拿什么引诱敌兵?”

  张一笑道:“我只管杀人,诱敌的事自然交给胡不二。”

  胡不二把菜叶嗦进嘴中,说道:“我且问两位兄弟,想不想吃肉?”

  张氏兄弟忙睁大眼睛说道:“当然想吃肉,肉从何而来?”

  胡不二道:“如果对岸有许多牛羊,两位想不想去抓来。”

  张氏兄弟对视一眼,张三叹说:“哎,你想以此计引敌兵过来,可惜没有牛羊。”

  张一笑说:“何必用真牛羊?用竹子扎其骨架,再蒙以布不就行了。”

  张三叹说:“哎,哪来这许多布?”

  张一笑说:“我等将衣裳脱了,不就有布了。”

  张三叹说:“哎,真乃下下之策,把衣裳脱了,我等岂不光腚?”

  张一笑说:“非也,我等再围上芭蕉叶,刚好拌作放牧的蛮人。”

  杜云听了,差点将粥喷出来。

  胡不二道:“未必要如此,两位只需摔断手脚,应当可以被替换回去。”

  张三叹说:“何以是‘应当’?哎,看来胡兄也未有定论。”

  胡不二道:“那就要看你手脚断得如何,若只折了骨头,接好伤,将养数月,再发来便是。倘若整个断了,自然是不必再戍边的。”

  张一笑说:“你为何不自断手脚呢?”

  胡不二道:“我这手脚如钢似铁,摔了好几次,居然没断,所以才请两位贤弟试试。”

  张三叹说:“哎,怎不用刀,不如让愚弟来帮你?”说罢摸了摸榻上的腰刀。

  胡不二忙摇筷子道:“岂敢累及贤弟,你若用刀伤我怕是有违军法。”

  张三叹说:“也对,那胡兄还是自己动刀吧。”

  胡不二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之已是不孝,岂敢残之?”

  张一笑说:“你方才还劝我兄弟二人自残,如今又出言搪塞,实非君子所为!”

  张三叹也摇头说:“哎,小人也!”

  胡不二说:“那好,拿刀来!”朝张一笑伸手。

  张一笑说:“你自己不是有刀么?”

  胡不二道:“胡某的刀没有贤弟的锋利。”

  张一笑说:“我把刀给你,若生出事端,可算有违军法?”

  胡不二道:“应当不算。”

  张三叹说:“哎,怎么又是‘应当’?”

  张一笑说:“看来胡兄不过是巧言令色。”

  胡不二道:“哼,胡某向来说一不二!如若不信,且看我刀。”说罢,放下碗筷,抽出自己的腰刀来。

  看来不用刀,难全其令名。众人瞧他刀刃,果然有些钝敝,想必是在这荒山野岭中用得久了。

  胡不二道:“瞧好了。”说罢,伸出左臂,刷的一刀劈下去。

  众人睁大眼睛,不免惊呼。

  杜云以为他闹着玩,想要出手阻止,却被中间的炉锅阻挡。

  刀刃在胡不二手臂上斫了一下,又拿开来。众人再看,他手臂固然未断,连衣袖也毫发无伤。

  杜云看他手臂微动,心知使的绵劲化解,并不足为奇。本就是说笑解闷,岂能真断手脚?

  胡不二朝众人笑道:“说了此刀不利。”

  张一笑说:“胡兄好功夫,小弟以为该用刀割。”

  张三叹说:“哎,原来耍的花招,何不用刀刺?”砍与割、刺大不相同,胡不二的钝刀未必能砍断柔软的草席,用割却能断之,刺则更不在话下。

  胡不二还刀入鞘,说道:“我看时候已晚,不如改日再说。”

  张一笑说:“何必改日呢?”

  张三叹说:“哎,胡兄无胆。”

  胡不二打个哈哈,端起碗来,将残羹倒进嘴里。

  众人碗中已空,在锅中烧水洗刷了碗筷,各自安寝。

  第二日,队率并不命杜云去放哨,而是去捉虫。果然,山上还养着两只信鸽以沟通奉节,但不喂粮食,只给草籽和虫。

  杜云携了破月刀和弓箭,腰上别了个竹筒,往山林里去捉虫。草地中的蚱蜢,泥里的蚯蚓,抓了放进竹筒中。

  杜云在林中并未见到什么兔啊、羊啊这些动物,只有鸟儿在树梢上叽叽咕咕。杜云张弓搭箭,射下一只乌鸫,只有几两肉。

  回到戍所,把竹筒里的虫子拿去喂信鸽,又将乌鸫交给韩丑。

  韩丑掂了掂乌鸫,叹道:“哎,总比没肉吃好。”

  杜云问道:“我在附近山里没寻到什么猎物,连蛇都没见着。”

  韩丑皱眉道:“附近山中的猎物早被捕光了。”

  杜云道:“那就只好去远一点捕猎。”

  韩丑提醒道:“南边是青蛮的村寨,可别去招惹他们。”青蛮也是巴人的一支。

  杜云心里记住,说道:“何不去集镇买些粮食来吃,又或者买些牛羊鸡鸭喂养?”

  韩丑道:“可惜那集镇上只认布帛,不认铜钱。”

  杜云想起在集镇吃饭,府兵用一块丝帛付账。府衙也不送活禽,自然是因为路上不便携带,且不相信这些戍卒会将其饲养而非吃掉,所以只送肉干。

  杜云道:“山羊好食盐,不如用盐引一些山羊来,捕了喂养。”他想起以前在归藏山捕羊的事。

  韩丑半信半疑,他在此一年从未见过山羊,只对杜云道:“试试也好。”

  此处山高皇帝远,汉人与蛮人共掌盐贸,自行定价。官府向来笼络蛮人,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汉人也识趣,运来的井盐在南浦价格极低,换得蛮人庇护,再以蛮人的旗号贩去荆州又将价格翻上好几倍,与官盐等价。

  戍卒就是空手去集镇溜一圈,也能搂一把盐回。

  杜云用竹筒携了盐,去周边寻找水草丰茂且有山岩遮雨之处撒上一些,只要山羊尝过一次“咸”头,必然会再次出现。

  过了几日,杜云去披了皮甲,携了刀弓,去崖边放哨。崖边风大,杜云望一眼崖下奔流的江水,不禁心旌摇晃。江上来往的都是商船、客船,只需分辨是否有成国的战船。望向对岸,目测远近,箭矢也射不过去。再四处张望,并无一人,也不知其他的戍卒在哪?

  过了一阵,才发现有一个人来。那人正是刘猛,他手扶着腰刀走近,问道:“安之一人在此守望?”

  杜云回答:“是,叔雄怎么过来了?”

  刘猛笑道:“我本在南边巡视,一人着实无趣,所以才往江边上来。看你在此,倒是可以解解闷。”

  杜云点点头。

  刘猛又问道:“你可会下棋?”

  杜云道:“我只会围棋。”

  刘猛挠挠头道:“不如我教你六博。”

  杜云也见过六博,市井小民都好此道。六博乃象棋的前身,不过每方只有六子,其中一子称为“枭”,好比象棋的“将”或“帅”,其余五子称为“散”,相当于象棋中的“兵”或“卒”。

  刘猛在地上画上棋盘,捡了十二粒石子,黑白各半,白子给杜云,自己使黑子。作为“枭”的石子大一点,倒也好认。

  边教边玩,杜云开始几盘老输,下到后来居然赢了两局,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转眼到了午时,阳光晒得正热,刘猛问杜云道:“安之穿着皮甲不热,此处并无敌人?”

  杜云脱下皮甲,山风一吹,顿时清爽。

  刘猛摸摸肚子,言道:“腹中空空,不如睡上一觉,这棋改日在下。”说罢,扔下棋子,仰倒在草地上。

  杜云这年纪当然也吃不饱,也跟着躺在崖边睡觉。

  过了一会儿,刘猛抬起头来,看看杜云,见他闭着双眼,不禁露出阴森的笑意。缓缓站起身来四处望了望,不见人影,又瞧瞧杜云,心想一脚把他踹下悬崖,神不知鬼不觉,旁人还以为他不小心坠崖。但见他身长体健,又估摸脚下的力道怕是不够,若然将他惊醒可不是对手。于是左手取下腰刀,右手把住刀柄,盯住杜云的眼皮,缓缓抽出刀刃。

  钢刀摩擦刀鞘,发出“嗤嗤”的声音。杜云眼皮动了动,刘猛忙停住手,眼见杜云翻身,又忙坐倒,这时恰巧崖上有一只老鹰“呀”的叫了一声。

  杜云听见叫声,睁开眼睛,看见湛蓝的天空,坐起身来,见刘猛正趴着睡觉。

  杜云摇摇头,站起身来,喊道:“叔雄。”

  刘猛打起鼾声。

  杜云不疑有他,摸摸肚子,当真有些饿,更睡不着,起身来四处走动。

  刘猛睁开一只眼睛,见杜云走远,正背对着自己,又悄悄的将压在身下的钢刀收入刀鞘。

  杜云发现悬崖上一株横生的松树上有一个鹰巢,里边还有鸟蛋。回头看,刘猛已经坐起身来,忙喊道:“叔雄,快来看。”

  刘猛起身走了过去,顺杜云手指之处看到那个鹰巢,问道:“安之想取那鸟蛋?”

  杜云道:“想是想。”

  刘猛喜道:“需用绳索下到那棵树上。”

  杜云道:“算了,山鹰在这险绝之地安巢也其勇可畏。”

  刘猛见他无意下这绝壁,不禁又失望。

  杜云看他脸色,安慰道:“有山鹰自然由猎物,不如去别处寻寻。”

  回去披上皮甲,杜云和刘猛一路往南寻猎,果然在草丛中被他们寻到一个兔穴。刘猛道:“该将里面的兔子挖出来?”

  杜云摇头说道:“所谓狡兔三窟,只应设下陷阱,待它出来。”

  可惜身边没带竹刺笼,只好插一根树枝作为标记,又四处寻了寻,发现另一个洞口。两人趁天色未晚,赶回戍所,取来竹笼、野菜。

  那竹笼密织,开口处朝内卷有一圈篾子削成的尖刺,兔子钻进出容易,出来就会被尖刺所挡,若强行钻口,定然被扎入皮肉。

  两人将竹笼放在兔子洞穴旁边,里边放进野菜,这等晚上兔子觅食,落入陷阱。布置好陷阱,两人这才收工回营。

  次日,两人再去看,果然捕到一只野兔。

  戍卒们好久没吃过兔肉,虽仅有一只兔子,也分作四份,各屋拿去做菜炖汤喝。

  杜云待了多日,与众人逐渐热络。这天去寻了之前撒盐的地方,并未见到山羊的踪迹,看来果如韩丑所言。这些山上土层浅薄,岩石外露,难见果树,只有杂草虬松。杜云别无所获,只在山下一处泉水边采到一把荠菜而回。

  戍所屋前,胡不二正坐在一截树桩上用篾条编织竹席,见杜云背着刀弓回来,手中却只有一把荠菜。瞧了一眼,又低头织席。

  杜云看他在织竹席,好奇心起,上前问道:“胡兄编织竹席何用?”

  胡不二道:“拿去集镇换双布鞋。”

  杜云看看他脚下的布鞋,前边已破,露出大脚趾来,又瞧瞧自己的鞋,尚还结实。于是蹲下来说道:“不如我来帮忙。”说着将手中的荠菜以及背负的刀弓都放在地上,搬了个树桩来垫在屁股底下,他在归藏山也是编织过竹席的。

  胡不二倒是来者不拒,见篾条不够,要杜云再劈些竹篾。

  杜云抽出破月刀,起身拿起一根竹子,“嚓”的劈开,再分作细条。又坐下来,用胡不二的匕首削出篾条。

  胡不二看了杜云的破月刀一眼,问道:“安之的刀似乎不轻。”

  杜云愣了愣神,说道:“将就着用。”

  胡不二又问:“你刀法师从何人?”

  杜云答道:“家师不过是方外之人。”

  杜云避讳师承,胡不二也不见怪,说道:“等得闲,你我切磋一二?”

  杜云摇头道:“杜某刀法不精,岂敢献丑?”他道法尚冲虚,本无争胜之心,被谪戍至此更不想张扬,若能安稳渡过两年,而后随师父避居深山是最好不过的。

  胡不二打个哈哈,说道:“莫不是怕我偷学了你武艺?”

  杜云抬眉说道:“正是,家师吩咐我不可显露刀法让旁人学去。”真是打蛇随棍上,这借口谁人肯信?

  胡不二道:“人言学以致用,学而不用,岂非无用?”

  杜云道:“胡兄教训得是,那就不用了。”这话近乎无赖,却也让人难以反驳。

  胡不二听了不禁兴味索然,他在此地待得久了,并无敌手,反而使刀法生疏。心中暗想:“定要寻个机会与他比试比试,倒看使的什么刀法?”

  杜云似乎想到什么,问道:“这里的竹子是否可用于制作竹笛?”

  胡不二说道:“这竹子也太过于粗,并不适合制作竹笛。”

  杜云叹了口气,心道:“以前所学的竹笛怕是要落下了。”他只带了陶埙来,那玉笛贵重依旧留在家中。

  胡不二问道:“安之会吹笛?”

  杜云言道:“略知皮毛,不过此时我只有一个陶埙。”

  胡不二说道:“我也本想做一张琴,可惜没有琴弦。”琴弦一般以蚕丝所制,音色最妙,若无蚕丝马尾也可,不过这荒僻之处莫说是马了,连驴都难得见到。他接着道:“没有音乐,这日子的确无趣。”

  杜云点点头,深以为然,这苦闷岁月总需寻点事情来做。

  此时,队率韩丑最担心的却是食物,手底下二十多张嘴要喂,谷子已经不多,算了算,就是每顿喝粥也只够十日之用。而附近的野菜都快挖光了,奉节却还没送粮食过来。不得已,他只好动用信鸽,往郡衙讨要粮食。

  郡衙回信,说是正往荆州催粮,过些时日再送过来。

  韩丑命众戍卒免了巡逻边境,全力采集食物。

  这日,刘猛邀了杜云往东边一条溪水去捕鱼。杜云以为这山中并无敌人,也不披甲,只身穿裋褐,背着刀弓,手持一杆鱼枪。那鱼枪不过是平日所用的长枪,在枪刃上开出倒钩来。而刘猛则携带一个鱼篓,并一个竹笱。

  两人卷起裤腿,下到溪水中,虽然天气晴好,但这水却凉得很。杜云看溪流里有许多石头,只见刘猛右手拿着竹笱,接着流水,左手翻开石头,不时捉到虾蟹。杜云倒握鱼枪,淌着水,仔细搜寻,并未见到什么大鱼。

  “捉到了!”杜云听到刘猛的声音,回头一看,见他手中抓着一条半尺长的小鱼,满脸是笑。

  杜云走过去,瞧那小鱼,皱眉问道:“这溪水中就没有大鱼?”

  刘猛说:“就是有大鱼也被我等捕光了。”说着将小鱼放进后腰的鱼篓中。

  杜云道:“那还不如去山里找找,看是否有猎物。”

  刘猛道:“他们都去山里,也轮不到你我。我知这溪水上游有一水潭,里边或许有鱼,只是我水性不佳,不敢去探。”

  杜云知他原是青州流民,北方之人不善水并不为奇。于是两人往小溪上游去,果然看到一个水潭,只是树木参天,遮空蔽日,看不清水底。

  水从山崖上来,汇入水潭,又从水潭流入小溪中。

  杜云看这水潭有五六丈宽,站在水潭边上用鱼枪探了探,往深处走,不过三步,潭水已漫过膝盖,仍不见底。

  杜云返回案上,问刘猛道:“这潭水多深?”

  刘猛道:“胡不二也曾下过此潭,怕是有两丈深。”

  杜云脱去衣裳,将弓箭放在岸上,仍旧背着破月刀以受重潜水,手提鱼枪,深吸一口气,“扑通”钻进水里。

  刘猛望望潭水,已瞧不见他身影,恶向胆边生,拾起杜云的弓箭,张弓搭箭,瞄准水面,只待杜云探头,就取他性命。

  过了一会儿,仍不见杜云冒头,却见水面上浮出不少血色来。

  刘猛一看,心中吃惊,想道:“这水中莫非有什么恶鱼将这厮给伤了?”他手持弓箭,往潭水里走了几步,仔细观瞧。潭水冰凉,头顶的树冠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刘猛只觉得四周阴森森的。

  突然,身前涌起水花,一条无鳞怪鱼从水面伸出头来,张开血盆大口。刘猛一瞧之下,大惊失色,在水中连滚带爬,急急逃上岸去。

  惊魂未定,再回头来看,只见杜云已从水面冒出身子来,手里的鱼枪叉着一条三尺多长的四脚怪鱼。刘猛看手中,却不见了弓,再看水中,原来方才逃命,将弓落在水里了。

  原来杜云在水底杀了一条大鲵,又怕鱼枪上的倒刺勾不住,所以顶着它往水面去,恰好瞧见刘猛的腿,想来方向没错,就冲着他而去。出水来,才发现刘猛受惊,心中又好笑又自责。杜云从水中拾起弓来,走上岸去,对刘猛说道:“叔雄不必害怕,这怪鱼已死。”他也没见过大鲵,四脚的青蛙吃过,四脚的鱼确实吓人。

  刘猛醒了醒神,说道:“我看水面涌出血来,还以为安之遭了不测。”又指着大鲵道:“这怪物满身是瘤,丑恶至极,怕是吃不得。”

  杜云心生顽皮,笑道:“管他能吃否,拿回去唬唬他们。”

  两人收拾好,却发现鱼篓都盛不下大鲵,只好用树藤穿了,由杜云背了回去。两人回到戍所,杜云叫出韩丑,将大鲵交给他。

  韩丑一看,不敢伸手去接,只问:“这是什么怪物?”

  杜云唬他道:“此鱼乃千年寒潭之灵,吸天地精华,竟长出脚来。”

  韩丑半信半疑,又问刘猛,这才得知来龙去脉。他接过栓着大鲵的树藤,掂了掂,说道:“这怪鱼重是重,也不知道能不能吃。”

  等到众兵卒都回营,围观此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老卒说道:“此物我曾于蛮寨吃过,并无毒性。”

  韩丑见他如此说,便命他将大鲵剖洗了,炖来先尝。若果真无毒,大伙再吃。

  老卒眉开眼笑,将大鲵炖了一半,直烧得汤色乳白,发着肉香,才自己先尝。众人看他表情,却见他皱着眉,一勺一勺的舀汤喝,又捞了块肉吃。再要夹鱼肉时,韩丑止住他道:“够了,可有什么不适?”

  老卒道:“再尝几块肉就知身体适与不适。”

  众人哪轮得他再尝几块,纷纷要舀汤来喝。韩丑命众人不得抢食,各自回屋中去取了碗来,将一锅大鲵汤、肉平均分了。

  杜云一尝,果真汤浓味美,比之野菜稀粥好吃得太过。

  吃完大鲵汤,韩丑又命将另一半大鲵也炖了,留待明天吃。又命会水的随杜云、刘猛前去水潭,看能否再捉几条怪鱼来。

  可惜忙活了两日并未捉到第二条大鲵,而鱼汤已尽,众人又吃起野菜稀粥。

  过了几日,大伙要动炉灶上的烟笋,韩丑道:“粮食将尽,我等该如何是好?”

  老卒道:“往年要是到了这关口,就该去蛮寨中讨饭吃。”

  众兵卒都是汉人,若说去向蛮人讨饭,忒也无地自容。

  张一笑说:“这未免有辱颜面。”

  胡不二也曾去蛮寨讨过饭,说道:“与其饿死,也只得卑躬屈膝。”

  韩丑问:“蛮人若果能施舍,就着你二人前去乞讨。”

  老卒心道:“这厮又来这招。”

  胡不二睁大眼睛,说道:“蛮人并非凭白施舍,需充当劳力才给饭吃。”

  韩丑皱眉道:“劳作什么?”

  胡不二道:“那蛮寨制作井盐,需要帮手,若是会建屋、锻铁也能寻碗饭吃。”

  杜云心道:“我建屋、锻铁是不会,不过有一身蛮力,前去帮工该能吃到饭。”

  张一笑问道:“饭菜可好?”

  老卒道:“蛮人耿直,若你做事卖力,自然有干饭吃,菜里则有鱼或肉,不会亏待。”

  张三叹问道:“哎,可惜我瘦得皮包骨头,没有几分力气。”

  胡不二笑道:“不急,看你姿容尚可,若肯陪那寨中的蛮女一宿,也能吃上饭。”

  张三叹摸摸消瘦的脸颊,说道:“哎,本就没有几两肉,那岂不是让人敲骨吸髓?”

  老卒嘻嘻笑:“看你那猴样,谁吸谁还不一定。”

  旁人听了不禁发笑。

  杜云从未听过这般污言秽语,只是惊奇。

  韩丑问道:“若我等去蛮寨,谁人留守戍所?”

  众人已吃够了野菜稀粥,肚子里全无油水,听蛮寨有干饭吃,自然无人愿意留守,所以皆不应声。

  韩丑只好道:“老卒、胡不二,你二人前去蛮寨打探,看寨中是否要人。”

  老卒躬身称是,他在此戍边年久,曾在集镇上学了一些蛮话,又去过蛮寨数次,已能与蛮人作简单的沟通。

  胡不二也起身,毕恭毕敬的拱手道:“胡某遵命!”韩丑此言乃军令,他再是言语无忌,也不敢稍有怠慢,毕竟从军十余载,早有觉悟。

  于是,老卒与胡不二先行去蛮寨打探,看是否缺工,又与蛮人的寨老商议帮工的人手,领了竹符节。

  两人回来,禀明韩丑:“蛮寨正缺人手,众人都可前往。”

  韩丑道:“那我一人在此留守。”又对老卒道:“老卒,就以你为首,领众人前去蛮寨就食,将多余的饭菜带回来,切莫惹是生非。”

  老卒拱手称是。

  次日凌晨,众戍卒吃过稀粥,只穿布衣而不携兵刃,跟随老卒前往蛮寨。往南翻过一座大山,便望见一条河水蜿蜒东流,经过丘陵之间,地势逐渐开阔,隐约能望见一处村寨藏于河流之阴。原来,朝廷以此河为界,划河水之南与蛮人为疆,封蛮王以官职,准其互市,使之称臣纳贡。

  河上水窄之处架着一根铁索,众人就攀着那铁索渡河。从戍所算起,足足行了一个时辰才赶到蛮寨。有寨门立于山关,关上竖着青色旌旗,旗上绣着蛇纹,巴即蛇也,此为图腾。门前有三名蛮兵把守,关上又有十余人朝他们张弓搭箭以待。

  杜云看那些蛮兵一身青衣,又以青布围头,脚穿芒鞋,腰悬砍山刀,手持一柄三股钢叉。

  老卒上前拱手,说些蛮话,又拿出竹符节给蛮兵验过。

  蛮兵朝门内高声喊出几句蛮话,只见寨门缓缓打开,他又向众戍卒招了招手,示意他们可以入内。

  老卒领着众人进入寨内,道路两边树木参天,走出山谷,豁然开朗,面前是一大片稻田,七个山丘分立于田间,好似青螺,又有溪水穿过,汇入寨外的河流,蛮人的房子就坐落在山丘上。

  众人沿田间小路而行,来到一座山下,山前隔着小溪,上边架着木桥,桥下溪水之边有蛮女正在浆洗衣裳,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又几个小童骑牛放牧。

  满目诗情画意,杜云心道:“这地虽然是蛮疆,但安宁可比世外桃源。”

  走过木桥,看见梯田,再上到山腰便是村落,里边的蛮人忙忙碌碌。村子中央有一栋大屋,垒石为基,立木为柱,盖以青瓦,与汉人居所大致相似。屋前立着神祇,并无蛮兵巡逻。

  老卒命众人在屋外等候,自己和胡不二进去拜见寨老。

  过了一会儿,两人陪着一个弓背老者出来,那老者也是蛮人打扮,开口却是汉话,虽语调古怪:“尔等会锻铁者去铁匠坊,会算术者去账房,余者去盐作坊。”

  众人按早前的嘱咐,朝寨老躬身称是。

  原来,这寨老常年与汉人商贩沟通,又最是聪明,因此学会汉语。蛮人村寨需用铁器,最是缺少善于锻造之人。而账房先生已是寨中极少的聪明者,专责清理账目,又要将每日的盐产计量,所以尚需帮手。

  杜云既不会锻铁,也不会计量,只得跟着老卒前去作坊制盐,而胡不二则前去锻铁。

  来到山坳的作坊,只见蛮人正从一个个井里面汲取卤水,然后挑到屋外的盐田晾晒,又将结晶刮下来装袋。这些粗盐并不能食用,需运去南浦过滤、提纯。

  蛮人命众戍卒支锅煮盐,这样可以加快进度。

  杜云负责挑卤水,其他人砍柴的砍柴,烧火的烧火,装袋的装袋,搬运的搬运,不敢稍有懈怠。

  到了晚饭时,有蛮人女子以竹篮送来饭食。杜云看果然是干饭,菜里还有鱼块,配着黄豆、芹菜。众人就在屋外蹲着吃饭,虽然做工累,但比吃那稀粥好得多了。送饭的女子对着戍卒指指点点,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似乎觉得这些汉人瘦不拉几,远不如他们蛮人汉子健壮。

  杜云被她们瞧得低下头去,心道:“可怜我等戍卒在此地怕是与乞丐无异。”

  老卒挨个来问:“可还有剩饭留给韩队率?”

  众人将碗里的饭菜吃个底朝天,哪还有剩?

  张三叹说:“哎,队率只能在戍所喝稀粥了。”

  张一笑说:“下一顿不如每人分一口饭给他。”

  老卒对他说道:“此话可要算数。”

  张一笑说:“自然算数,且听众弟兄怎么说。”

  众人都点点头,算是认可。

  当夜接着忙碌,众人就在蛮寨过夜。次日清晨,蛮女又送饭来,这次每人的菜里面有三片腊肉。

  老卒不待众人动筷子,忙说道:“每人分一口饭出来给队率。”说罢,拿起一个竹筒,到每人面前接一口饭。

  众人也不食言,果真分了一口饭。

  老卒将竹筒塞好塞子,又道:“该分点肉出来。”

  众人看看碗中的腊肉,满眼不舍。

  张一笑说:“昨日并未说要给肉啊。”

  众人都聒噪:“正是,我等如此辛劳,岂可再分了肉去?”

  老卒见压不住,说道:“那给一点素菜总行吧?”

  众人这倒可以接受。

  于是,老卒又用另一个竹筒从每人那里接了点素菜,再从自己的碗中夹出一片腊肉放进竹筒。塞好塞子,又道:“当选一个人去送饭菜。”

  张一笑问道:“若是误了工,有饭吃否?”

  老卒道:“若是来晚了,怕是只有剩饭吃。”

  张三叹说道:“哎,可惜我走不快,就是走得快,回来怕也无力劳作。”

  张一笑指着杜云道:“我看安之身体矫健,可往来行走。”

  老卒看看众人,自然是刚来的杜云身体最为健壮,便对杜云道:“安之可愿送饭回去?”

  杜云并不推辞,只道:“我吃罢饭,即刻送去。”

  吃完饭,老卒给了他一个竹符节,以及盛着饭菜的竹筒,又向作坊的蛮人头目替他告假半日。

  杜云告辞老卒,得其指点,并未沿着来路返回,而是翻过近处的一道山梁回去。从山梁上下去,路过梯田,不经意瞧见水田之中居然还有鲤鱼游来游去,想来必是蛮人放养的,不然定要捉它几条。

  梯田往下,田中的水又流入山洼的一个小湖。湖边有一栋盖着青瓦的吊脚楼,一半架在芦苇地里,一半坐落在山坡上。山坡上的门前开出一小块平地、一条山路,平地上还放着一个石磨。杜云也有些奇怪,要知道蛮人多以茅草为屋顶,只有寨老这般贵重之人才能住上瓦房。他瞧着那屋,恰好望见有一只白鹭走在吊脚楼之下的芦苇地里,长嘴一落竟从脚下的泥水里叼出一条泥鳅来,三两下吞入脖颈。杜云心道:“这苇地里的泥鳅该不是蛮人所养吧?”于是留了个心眼,又快步往寨门的方向而去。

  他内力不俗,脚程也快,旁人需一个时辰,他半个时辰便赶回戍所。

  韩丑刚从江岸放哨回来,顺便捉了些虫子,此时正用虫子喂养信鸽。瞧见杜云回来,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杜云上前拱手行礼。

  韩丑忙问他蛮寨之中的情形,得知众人安然无恙,这才放心。

  杜云将盛着饭菜的竹筒交给韩丑,说道:“此乃蛮寨的饭菜。”

  韩丑回到屋里,拔出竹筒上的塞子,将饭菜倒进碗里,闻了闻,并未发馊,于是连碗放到锅里烧水去热。一边说道:“昨日我就吃了烟笋稀粥。”

  杜云问道:“稀粥还可以吃几日?”

  韩丑说道:“就我一人,吃上半月无妨。”

  杜云点点头,料想他每日一顿干饭,一顿稀粥该当无事,拱手道:“在下还需尽快赶回寨中,以免误了工时。”

  韩丑一边往锅底下添柴,一边朝他摆摆手道:“去吧,去吧。”

  杜云辞别韩丑,往水囊里添了水,又系了两个空竹筒在腰上,启程前往蛮寨。半个时辰赶到蛮寨,虽来往奔波,却不觉得怎么疲累,杜云自觉还算是有用之人。

  在寨门出示竹符节,得蛮兵放过,一路行到山脚下,杜云望了望湖旁边的吊脚楼,不见有人,也不见了白鹭。

  杜云见四下无人,想着自己脚程快,并未耽误时间,不禁走到湖边,脱了鞋,走到水漫脚面的芦苇地里伸手去掏泥鳅。果然被他抓到几条,拿在手中一看,那泥鳅通体乌黑,鱼鳍却是红的鲜艳,不同寻常。“鸟既吃得,人也吃得。”杜云正想着用什么东西盛,灵机一动,摸摸腰上的空竹筒,将其中一个取下来,把泥鳅连同烂泥装进去。他自言自语道:“带了这些泥鳅给队率,就无需众人再分肉给他。”

  正掏泥鳅,忽听见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谁人敢窃我乌鳅?”

  杜云一惊,忙转过身来,瞧见远处站着一个蛮人女子,也不知她为何会说汉话。他扔掉手上的泥巴,面色窘迫,把腿走出泥地。

  女子走近,打量着他,却露出笑脸。

  杜云看她脸色和善,心中稍安,打量女子,只见她头戴青色牛角帽,身着右礽蓝色衣裙,衣领、袖口镶有花边,腰上系一条绣花腰带,脚下一双翘头履,手腕上各戴一金环,左手提一个黄釉小酒坛,右手持一根齐肩乌木杖,正值妙龄,容貌美丽,体态婀娜。他倒出竹筒中捕捉的泥鳅,朝女子作揖道:“在下鲁莽,不知此物有主,还请尊驾恕罪。”料想此人不比寻常蛮女。

  女子娇笑道:“不知者无过,既与公子有缘,不如去家中一坐。”乌木杖指着吊脚楼。

  杜云想起来之前胡不二等人的说笑,声言与蛮女共宿可得饭食,连忙推脱道:“在下还需去盐井劳作,恐误了时辰。”

  女子娇嗔道:“分明是托词,既怕误了时辰,却又在此逗留!”

  杜云道:“这……这实在是无心之失。”

  女子道:“我有意请公子饮酒,你若推脱,我便告知寨老,叫他罚你。”

  杜云心道:“若是受罚,怕是会被逐出蛮寨。”猜她或是寨老的孙女,只得拱手道:“在下不胜酒力,恐勉为其难。”

  女子梨涡浅现,笑道:“公子怕嘴,少喝一点便是。”说着走去吊脚楼,上到廊下门前,朝杜云招手。

  杜云不得已,上到楼梯,跟着她进到房里。但见房间四壁都是木板所制,墙边摆着坛坛罐罐,两张木柜。地面乃夯土,中间有一个火盆,其上放着一个砂锅,正炖着什么东西,抬头看房梁,已被熏得乌黑。窗边放着一张桌案,一片竹席。

  女子请杜云在竹席上坐了,将黄釉酒坛放在案上,又走到砂锅旁,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散发出来。

  杜云以手遮掩喉结,暗暗咽了咽口水。

  女子用碗盛了肉汤,取了一双筷子,一并递给杜云。

  杜云接过放在案上,问道:“敢问尊驾芳名。”

  女子听他说是“芳名”,嘻嘻笑道:“公子叫我阿兰即可,公子姓甚名谁?”

  杜云这才发现女子上衣镶边上所绣的为兰花、蝴蝶,不过腰带上所绣的却是红蝎、金蛇。告诉她姓名,又问道:“阿兰怎么会说汉话?”

  阿兰道:“乃汉人先生所教。”

  杜云心道:“居然还请得起教书先生,她家于这蛮寨自然贵重。”虽闻着碗中的肉香,杜云依旧心结未了,两人独处一室终究不好,推辞道:“无功不受禄,何况方才还得罪了阿兰,且时辰不早,杜某就此告辞。”

  阿兰杏目圆睁,说道:“杜郎怎又言走,若嫌弃阿兰招待不周,直说便是。”

  杜云听她言语不忿,只好说道:“岂敢,岂敢,既然如此,杜某就却之不恭了。”他端起碗,抿了一口肉汤,说不出的鲜美,赞道:“此汤真鲜。”

  阿兰露出笑脸,唇红齿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