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开业第一天,播州商局门前一天到晚不说络绎不绝,但还是有不少人,有些人即便不买,也跑到这家华丽店铺前凑凑热闹。
“总共卖出去了一百来匹布,凑合吧。”深夜,老胡打着算盘喃喃道。
第二天,商铺生意比第一天好。
第三天,生意好过第二天。
第四天,除了买布的老百姓,商局内堂的客房来了第一个商人。
这名商人叫沈熙,襄阳布商,这次路过武昌,听说武昌城中新开了一家奇怪的布店,出于职业敏感性,便打算前去看看。
走到内堂,主宾分别入座寒暄,沈熙环顾四周,暗叹这家商铺果然不凡,只是最终看向客堂正中一幅画时,沈熙面露疑惑。
这幅巨大的挂画,画的是北宋杨家将征战场景,左右分别有两道墨书“杨门虎将,碧血千秋”,隐隐透着一丝肃杀之气。沈熙暗想客堂为何挂这种画,却因是客人,不便问询。
似乎看出了沈熙的疑惑,胡万笑眯眯地问道:“这幅画与风景不搭,想必沈掌柜也有些好奇吧,不过沈掌柜可知其中缘由?”
“愿闻其详。”
“我家商铺名为播州商局,顾名思义呢,是播州的产业,而我,便是播州杨府大管家。”胡万端起青花瓷杯润了润口,讲道。
“我家大人乃杨家忠烈之后,老大人自唐朝前往瘴疠之地平定叛乱,安疆定土,大宋景佑年间,杨老令公六子延昭的长子杨充广奉旨巡查,途径播州,因为同为杨姓,便与当时老主人杨昭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因此,我家也是杨老令公之后。”
“之所以将这幅画挂在这里,是将军特地吩咐的,意在告知往来客商,我等是身为杨家将后人,忠烈之后,不会自堕名声,必讲信义,公平对待各路客商。”
沈熙闻言,默默点头。
“既然刚才已经谈妥,那我们正式签约吧,第一批货等会我派人带你去码头仓库去领,随后每月一千匹,十五号提货。”
“一匹布,一两二钱,这个价格你在湖广找不到第二家了,我家棉布如何,想必掌柜也见识了。”胡万不愧是老谋深算,既稍微抬了抬价格,却让对方觉得占尽便宜。
当然,这和湖广地区棉布价格稍高有关。
沈熙连忙答应,这笔生意已经让他心里乐翻天了,只恨自己实力有限,太多的货也吃不下。
胡万亲自将他送出商铺大门,说道:“从此以后,你便是我播州客人,欢迎随时前往播州。”
时间飞逝,开业第十天,商铺每日销售的棉布已经稳定在每天200匹,又有七八个中小客商,胡万只得告知仅接受预定,现货下月来来。
同时,商铺又定下一个规矩,零售布匹仅论匹卖,每匹一两四钱,不再零售。
接到飞鸽传书,播州城里的杨家父子已经乐开了花。
自第一艘船回归之日,宣慰司便将“殖产兴业”这四个字作为第一要务,这四个字是杨可栋在一次晚宴上闲谈提起的,却被杨应龙记在心里。随后,杨朝栋以宣慰使、骠骑将军的名义颁发官方政令,令播州境内大小官吏,以殖产兴业为第一目标,新建实业部,命杨可栋为实业总管,制定详细兴业章程。
实业总管,这个听起来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不过名字是杨可栋自己定的,这也是他除了在朝鲜领军临时担任的播州总兵这个军职外,第一个官方的身份,尽管这个身份并未经过大明朝廷册封。
虽然播州有些类似于家族企业,杨可栋虽为次子,却也权势极高,但没有官方身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实业部权势极大,可协调各方资源,由杨可栋统领,直属于老宣慰使杨应龙手下。而实业部成立的第一件事,便是制定了类似法律文书一样的东西——《播州殖产兴业章程》。
章程规定,播州第一要务是发展纺织业,在全州境内,大小河流由官府出资,仿照播州织造局旧例,修建水力工厂,鼓励全州妇女进厂做工;海龙屯劳役裁撤三分之二,所裁撤劳役转向工厂建设,完毕后各自回家;以原有技工为基础,继续征召木匠铁匠,以此组建播州机器局,专门从事织机生产;征召租赁大中型民船,扩大船厂,继续生产各类船舶;从军中抽调健儿成立兴业卫队,保卫厂房,阻止泄密,严惩叛徒等。
之所以出台这些措施,主要是因为湖广各地商铺生意太好了,近乎供不应求,大宗商品,甚至都预定到三个月以后了。
这时候,运货船舶也不再组成大型船队出行了,而是尽可能提高效率,一但完成卸货装货马上出港,根据各地供需情况配送,而且船也不限于官船,常常雇用私人船只。
看着滚滚而来的银子,杨可栋暗自感叹:“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感觉真好。”
有了银子的支持,很快,播州辖区各个河流沿岸,都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此时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一座座水力工厂被建起来,厂房地面以水泥抹地,以此抵御潮湿;一架架水力织布机纺纱机被安装到厂房内,围墙,宿舍,伙房等配套设施也逐渐建设起来。
工厂建设带动了水泥厂的发展,因为杨可栋规定必须照价购买,水泥厂产能也扩大了许多,建了几个分厂。
第一批女工在此前的十几个大中小型工厂已做工近半年,这半年来,口耳相传,做工的好处已经尽人皆知,毕竟,本来只在家织布做饭的妇女,一人一天便能挣城里一个轿夫之类壮劳力的收入,而且包吃包住,隔段时间还偶有棉布赏赐。
要知道,在当时,农民唯一的收入就是每年种了粮食,留足自己吃的之后卖掉换钱,而由于需要缴纳赋税,卖粮食时很容易遭到黑心商人压价,至于肉食,就吃的更少了,普通农民一年到头养只猪,过年时才能吃上肉,剩下的肉或卖或做腊肉,支撑下一年的荤腥。光景好的人家,还喂着几只母鸡,当然是为了下蛋吃的,还有人也喂一两只羊,不过一年吃肉的次数也寥寥无几,至于牛,就更不用说了,牛是用来耕地的,私自宰牛可是要挨板子蹲大牢的。
因此,当得知工厂待遇后,附近村子的老百姓都极为眼红,这次机会来了,于是纷纷报名,生怕自己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