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杨可栋兄弟面前的,是大明与日本停战协定的双方条件。
在战争第一阶段进行的差不多后,双方都有些力竭,明朝主要是补给线过长,日本则是损失和军费消耗过大,于是便开始了和谈。
大明条件非常简单,总共三条:
1.日本尽还朝鲜故土。
2.归还日本所俘获的两位朝鲜王子以及朝鲜大臣。
3.丰臣秀吉上表谢罪。
这三条,以大明人看来是没问题的,毕竟坚持了两千年的华夷之辨观念深入人心,连大明谈判官员都是自视天朝上国,对日本完全是一副面对蛮夷小邦的态度。
当然,这三条条件,对丰臣秀吉来说是不可能的。
日本的条件也不复杂,一共七条,虽然简单,但每一条都让大明难以接受。
其中第一条:大明公主嫁与日本天皇为后妃;
第四条:朝鲜国土一分为二,南四道割让给日本;
第五条:朝鲜王子及大臣一二人作为人质前往日本;
第七条:朝鲜大臣向日本提交永不叛变之誓词。
日本尽管战场不利,但条件之苛刻,不但连大明无法接受,朝鲜国更是不可能答允。尽管在这场战争中,没人在意这个实力孱弱、又颜面尽失最大受害者。
“爹,这么要紧的东西你是怎么拿到的?”虽然杨可栋这个穿越来到bug,对历史上的大事基本都有所了解,堪称开挂玩家,但对于杨应龙拿到谈判文件,还是颇为吃惊。
“这个,我杨家自然有渠道,你们以后会知道的,不过眼下嘛,想想下一步打算吧。”杨应龙缕缕胡子。
“双方条件均如此苛刻,大明战力虽优,补级却远,日本兵多将广、补给方便,但内部有间隙,况且前一阶段伤亡过大,战场上算是大明小优的胶着态势,双方城下之盟式的和约怎么可能签订?”杨朝栋说道。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算是大明的底线,即便是土木堡之变,大明也没屈辱到和亲的地步,此番被一个曾经的藩属国要求和亲割地,当时背景下任何一个大明国民都不可能接受。
“不错,若是如此,这份和约根本不可能达成。”杨应龙补充道,“但双方又暂时打不下去了,所以,条件稍稍起了些变化,双方各自退了一步,只是苦了朝鲜国了,在正月,大明使臣已经去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了。”
“爹,莫非和约已经达成了??”
“差不多,日本答应撤军,但朝鲜必须将王子送去做人质,在此之前将大部军队收缩南部一处海港,保留了最后一个据点。日本只接受册封不接受纳贡,恢复勘合贸易,此后与朝鲜修好不得再犯。”
“大哥,你觉得这种和议,可能吗?”杨可栋看了看父亲,转头问向大哥。
“依我之见,最迟不到两年,必然再战。”杨朝栋思索一会,坚定地说道。
“朝栋说的好,我召你二人前来,也是正有此意,如此一来,短则三年,长则四五年,朝廷应该没有余力对西南用兵。”杨应龙手里捏着这份密报,把玩着。
“爹,那会不会和上次一样,还是从西南征召土司兵?”杨可栋仿佛想起来什么,心有余悸问道。
“我感觉,应该差不多吧。”杨应龙把这份密报捏成了长条,放在蜡烛上,慢慢点掉,看到杨可栋有些窘迫,杨应龙似笑非说道,“可栋你不必惊慌,为父可舍不得再让你以身犯险了。”
“爹,依你之见,若朝廷征兵,我们去还是不去呢?若去,去多少人,谁人领兵?”杨朝栋问道。
“爹,大哥,我看,这次咱们就先不掺和了吧?”杨可栋轻声问道。
“哈哈哈哈可以,就听可栋的吧,这次我们不掺和了。”杨应龙说道,“没必要让我播州儿郎们为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异国人牺牲,第一次战事刚起的时候,我看过朝廷邸报,一千倭军正面交战,居然能击溃六万朝鲜军。仅仅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忠’字,让他们出国拼命,不值得。反正朝廷不缺我们这点军队。”
兄弟二人答应,突然,杨可栋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
“爹,此番永宁司想必会掺和一把。”
“让他掺和去吧,和我们何干?”杨应龙还没说话,杨朝栋便随意答道。
“我想到了一种可能,如果奢崇明一副恭顺面孔,选派过万人助战,朝廷会不会高兴?”
“那是自然。”
“那这些人第一站,想必是重庆府了?四川守军空虚,若这群人骤然发难,重庆可守乎?”
“可栋,你说什么?”杨应龙脸一下子凝重起来。
“征召土兵,数目若五千以上,一省大员必然要来相送。试想,若奢崇明派遣一万人,这些人行至重庆府时,重庆知府与四川都司必然相送,甚至四川巡抚都有可能去。此时骤然发难,杀尽一省大员,夺取重庆城,再趁着川省空虚并群龙无首攻下成都,朝廷首位不能相顾,岂不任其纵横?”
杨可栋这番话并非无的放矢,前世,在明廷征召土兵前往辽东对付女真人时,这一幕就真实发生过,主角便是奢崇明,不过是二十多年后。两万土司兵行至重庆猝然反叛,一日之间,四川巡抚在内一众高官被屠戮一空,接着成都贵阳被围攻,贵阳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朝廷不得不花费十余年,无数银两来平息永宁水西的叛乱,经此一番折腾,大大加速了大明的崩溃。
“可栋,你这番话并非没有可能。”杨应龙沉吟一会,“也确实是一个好机会,你是建议播州这样干吗?”
“不不不,父亲,只是应当有个防备,做个预案。若重庆有变,如何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杨可栋不留痕迹回答道,同时,在内心深处,他想说:“谁知道狗能不能改的了吃屎呢?”
“好,这个事太大,我先想几天。铁厂如何?”杨应龙也挺关心铁厂的生产。
“还好,至少第一炉比较顺利,保守估算产量能提高十倍。”
“下一步呢?有何打算?”杨应龙舒了口气,继续问道。
“铸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