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风起海龙

第十五章 水泥与利润

风起海龙 沂河秀才 2684 2024-07-06 15:34

  转了一圈,看到织布厂一切都上了正轨,杨可栋很是欣慰。

  “下一步干什么呢?蒸汽机?水泥?蒸汽机有些麻烦,先易后难,那还是先造水泥吧。”回到山上府邸,杨可栋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纠结。

  “老胡,你在哪?”做好决定,杨可栋一跃而起,兴奋喊道。

  “二少爷,来了。有何吩咐?”胡管家正在屋里算账,听到叫唤,忙放下算盘出去。

  “回屋,我说,你记。安排一下,我需要大量石灰石、粘土、炼铁的炉渣,等会派人弄些运到山后石灰窑旁。石灰石杂碎掺上黏土,像烧石灰那样放高炉烧,烧完了再放炉渣磨成粉。做完了派人来叫我。”

  胡管家有些疑惑,他不明白二少爷又要搞些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既然是主子安排,他也不敢怠慢,连忙安排下去。

  “大人,你要的东西烧好了。”

  次日上午,有工地的低级管事来到府中,向杨可栋报上消息。

  “效率还挺高啊,老胡,我们走。”杨可栋起身,对老胡喊道。

  胡管家也很好奇,他也想知道二公子又做出了什么东西,上次的织布机让他大开眼界,他突然意识到,数年不见,杨可栋已不再是那个还在流鼻涕的孩子,而是已经长大成人,变的很神秘,令他也有些看不透。

  二人来到石灰窑旁,看着大堆灰状物,胡管家有些疑惑,问道:“二公子,这是什么?”

  “这玩意我把它叫水泥,是一种粘合剂,试试吧,应该比糯米纸强。如果成了,对修城有些用处。”杨可栋说道。

  “来人,将这些东西与沙子一比三掺水混合,在那条石路上均匀铺一层。”杨可栋指了指不远处一条石板路。

  那条路,是宋朝时铺的,直到现在还仅仅清理了杂草,还没投入使用,不过好在路上的石头还在,杨可栋打算试试这水泥的功效。

  吩咐下去,手下自然有劳役执行,很快水泥便覆盖了那条石板路。

  “在路干之前禁止踏上去,还有,每天早晚洒一次水。”杨可栋继续安排。

  “好了,老胡,我们走,过几天再来看。”

  五天之后,杨可栋与胡管家再次来到了石灰窑。

  “老胡,你走上去看看如何。”杨可栋说罢,自己走了上去,“还可以啊。”

  胡管家也走了上去,不过很是小心翼翼,试着走了两步,说道:“挺结实的样子,这倒是个新奇玩意。”

  “当然,以后修城,修路,盖房子,这玩意作用大着呢。”杨可栋随口说道。

  “来人,拿个锤子过来。”

  “二少爷,你这是?”

  杨可栋拿起锤子,锤了一下,说道:“试试硬度。”

  “砰!”敲石头的铁锤砸到路面上,胡管家仔细盯着,令他吃惊的是路基并未碎裂,只是有个片白印。

  “砰!”“砰!”杨可栋继续敲,第二下,第三下,这时水泥路终于有了反应,水泥路溅起了几片碎块,仔细看路面,也多了几道裂缝。

  “地面修到这个程度可以了,至少比土路强得多。”杨可栋满意地点了点头。

  “岂止可以,这简直是筑城利器啊。”胡管家再次被震惊。

  “对了老胡,这玩意成本高吗?”

  胡管家思虑片刻,说:“很低,近乎为零,石灰石,黏土,山上均可就地取材,劳力是老大人征发的劳役,只需要管饱,铁渣本就是垃圾一般的东西,再说我们播州有不少铁矿,我们自己便有冶铁厂。因此这东西可以大批量生产使用。”

  “好,那你安排一下,以前几天那批劳役为基础,另建石灰窑,开办水泥厂,水泥厂和织造局一样每天50文,同样泄密杀无赦。前期产品以供应海龙屯重建为主。除了修城铺路,还能用水泥造砖盖房,成本比砖可能稍低,不过记住,水泥只是粘合,可不能直接修城。”

  有了水泥,建筑成本会降低,效率会提高,在那个年代,即便是再普通的水泥,也堪称建筑神器。

  “水泥厂要多办,雨后泥泞,将来我们可以把播州大道都铺一下,当然,先传讯我爹让他知晓。山上够用以后派人往宣慰司送些,我打算把家里地面铺一铺。”

  “是。”

  杨可栋没想到,第一批量产的水泥并未送到筑城工地,而是首先送到了山中的府邸。

  胡管家见识到水泥的好处,又以为杨可栋喜欢这新物件,便命人将第一批水泥送到府中,泥瓦匠筛出细沙,与水泥充分搅拌,均匀地涂在已铺上青砖的地上。

  “你这一铺,我们好几天没发走了喽。”见此情景,杨可栋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相比砖石,水泥确实好上很多,水泥院落尽管没有青砖铺地的古风古韵,却有着别样的宽亮与整洁,尤其雨后,雨水顺着暗处的排水槽排水孔流出,非但不泥泞,更是不必担心湿鞋。

  水泥地刚铺好没几天,播州又有信使传来,这也是一个月内父亲和大兄第三次传信。

  杨可栋翻了一下,无非是生意情况,家长里短,播州发生的事情之类,在这次信中杨可栋得知,近两个月内,杨家抽调人力物力,在黔江与赤水河流域的湍急支流旁陆续修建了大小十一个纺织厂,仍然统称播州织造局。另外,杨应龙一改先前暴虐形象,所用工人主要是附近村社农妇,以正在服劳役的家庭优先,所有待遇与杨可栋创办的纺织厂无异。

  这一个多月,随着工场的陆续投产,其产能和利润都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因为棉纱利润低,因此杨家并未增大棉纱供给,还是每日那六千斤棉纱,但每日供应的棉布却达到了恐怖的九千匹。

  如此算来,每日大宗贸易毛利便有九百六十两,加上播州各地五家零售店,每日毛利已经突破一千一百两。由于近期投入巨大,大半个月才回了本。而随着销量增加,运输等成本增加,净利润有些下降,回本后扣除开支每日大概能进账七百两左右,也就是说即便利器在手,净利润也就百分之六十。

  “一日七百两,一月便是两万一千两,仅凭此一项便能养播州周边两万甲兵,可以啊。”杨可栋掰着指头算了半天,感叹道。

  “目前,凭借低价与高质量,播州棉布已在四川贵州打下根基,日后销量还能进一步扩大,因此,我打算择机再扩大生产,此外,你叔已派人在黔江打造大船,数月后第一批便能下水,湖广地区,我打算一家独占。”

  此黔江非彼黔江,不是地名,而是乌江的旧称,尽管元代官方由于语言不通将其翻译作乌江,但直到那时还有人习惯说原称。

  根据信中描述,杨应龙并未做杀鸡取卵的准备,而是准备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果然,利润使人疯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