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闻听公子嘉在代郡宣布自立为代王,便遣军前往征剿,兵临易水河畔。易水河燕代之界河,为此燕国上下一片惊惶,一致认为秦军必将挟灭赵之威,一举拿下燕国。为此,燕太子找到宾客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
荆轲是齐国庆氏的后裔,自幼喜爱读书、击剑,曾凭借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于是荆轲漫游列国,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荆轲漫游到邯郸,跟鲁句践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便逃走了。荆轲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演过人都认为荆轲是个无用之人,唯有隐士田光认为荆轲不是平庸的人,时常不吝钱财予以周济。
当时,身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刚刚逃回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如果秦国动了意念想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还要去触动秦国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这个时候,秦国追随成蟜反叛的樊於期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光,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丹。
太子丹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丹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
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于是田光要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丹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
荆轲坐稳,太子丹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太子丹和荆轲早就有谋刺秦王之议,这次秦军并临易水,太子丹向荆轲这么说,荆轲当时下就明白太子丹的意图,遂他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忠厚老实之人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荆轲明白太子丹不忍心,于是就私下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千金、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樊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暴秦。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政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政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政大惊,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不方便拔,于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君王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追赶秦王,仓促之间,大臣们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倒下,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击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引得秦王大怒,于是令秦军先放置赵代王公子嘉,转而攻击燕国。攻燕主将王翦判断燕军必然依托易水河抗拒,易水河下游河宽水深,不易涉渡,于是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向北攻燕。燕国联络代郡的赵嘉,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到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往西无固守首都决心,向辽东撤退,使秦军轻取蓟城。王翦攻克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燕国上下都认为秦军攻燕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赵嘉亦劝燕王喜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公元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了进攻。
秦军灭赵、破燕后,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公元前225年,秦派王翦的儿子王贲进攻魏国。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魏都大梁城(今开封),经三个月战争,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秦军灭魏后,接着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乃六国中的大国,虽然被秦国白起攻夺了半壁江山,但此时仍拥有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各半部以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尚有对抗秦国的实力。秦王政认为年少壮勇的李信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二十万”。秦王政又问王翦,王翦这个鬼谷子的门生,与其他师兄弟的机智多谋不同,他的风格是稳当、厚重,他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政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一起率兵二十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乃是一员名将,他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迎击秦军于棠溪,一战给予秦军沉重打击。李信被项燕打败,率军往城父方撤退。楚军乘胜猛追,三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七人阵亡,李信军崩溃,多亏有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逃回秦境,免于被俘。秦国继败于李牧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王政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六十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韩赵魏三晋,又击破了燕国,此时强国之中仅剩下楚国和齐国,因此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强攻数日,攻不破秦军的营垒,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则趁楚军疲惫且全军沮丧斗志大减之机,令全军追攻楚军。后有秦军追击,前为涡河所阻,楚军大败而东逃。秦军追至蕲南,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一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尚不及赵国之坚挺。
攻灭楚国后,秦王政又派李信率军追讨亡命于辽东的燕国,李信率军千里挺进,代王嘉遣信给燕王喜:“现在秦国追击燕国这么紧急,是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一事,您应该杀掉太子丹,秦王才可以放过您”。燕王喜于是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然而李信仍旧不懈追击,终于擒获燕王喜,燕国亡国。于是秦军掉过头来转攻代王嘉,代王嘉兵败被擒,赵国最后的参与被消灭。
公元前221年,六国中硕果仅存齐国意识到自己将大难临头,于是齐王建与其国相后胜商议后,发兵在齐国西面构筑防线,不料秦军从燕国南下突击,致使齐国精心构筑的防线毫无作用。齐王建见大势已去,听信后胜之言,不战而降,春秋首霸齐桓公开创的霸业就此而终,齐国亡。
至此,秦王政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中国的壮举,春秋战国时代就此结束,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不过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秦王政统一中国后,却有一个卫国被保存下来。秦王政连强大的六国都灭了,要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存在,不加以侵害,其原因是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而且吕不韦、商鞅的祖籍都是卫国,两国关系也一直相处的很不错。直到到秦二世胡亥时,才将卫国予以取消。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圈由于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崩塌,礼崩乐坏中的诸侯们互相攻伐不断,因此数百年都处于战乱之中,老百姓或充当诸侯闷得炮灰,或时常处于颠沛流离中,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属不易。秦王政挟祖上几代国君积攒的实力,重用李斯等贤能之臣,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使百姓从此免于战火涂炭,功在当代,光耀千秋。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也正是由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人们的思想从而没了统一的禁锢而自由奔放,因此造就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遗留下灿烂百家争鸣。
在诸子百家中,当首推道家始祖老聃。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由于管理图书的缘而博学多闻,且长于观察、善于思考,从而思索出一套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子是一位哲学家,所谓道家是后人给予的说法,正如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宇宙观是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道”,而这个“道”是一个先天混成看不见摸不着独立的永久存在,循环运行永不衰竭,它便是万物的根本。老子并不知道它该叫做什么,勉强想了个名字称之为“道”。道是唯一的存在,由一生而二。二再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阴阳,是一个对立统一物。一切事物都有正方两面,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委曲才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失却。不与人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争。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抛弃聪明智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好处;抛弃仁义,人民才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最好的治理,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治理,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治理,人民畏惧他;更次的治理,人民轻蔑他。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因为它的作为。政治不声不响,人民就淳朴;政治明晰苛酷,人民就狡黠。灾祸依傍幸福,幸福藏伏灾祸。正可以忽然转变为邪,善可以忽然转变为恶。治理大国要像煎烹小鱼,不能任意翻动它。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老子的不折腾思想绝非消极避世,也不是简单的无为,他深谙辩证法精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精辟名言,都体现了辩证思想。他其实向告诉人们的是,“道”复杂而深邃,看不见摸不着,要像深切领略绝非易事,在没有充分认识到真正的规律之前,轻易不要改变实践所得来的既有定制,更不能因为一己私心私欲而妄加所为,祸患人民。
现代科学似乎正在一步步证明,老子的思考是对的。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物质”,所谓基本粒子,正在一步步被证明是一种“量场”,一种震动、波动所形成的“包”,“原子”的命名,是当时的物理学认为其不可再分割了,不料之后各种粒子又被发现,直到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被惊呼为“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乃是希格斯场的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其本质是一种“场”的振动。也就是说,所谓“粒子”,其实什么也没有,是一种空无的振动。那么“振动”是不是一种“精神”?而所谓“物质”,还能叫“物质”吗?
庄子则继老子之后把老子的宇宙观更进一步细致化和形象化。比如庄子与惠施在城壕观鱼,庄子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庄子说:“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取决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如果遵循道,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
而孔子则是个教育家兼理想主义者,比之于老子,孔子的重点在与人,对人的关怀和关爱,所谓儒家,其实也是后世人给他冠上的称号。老子一生,曾十数次求教于老子,深刻感觉到老子的深邃,弟子问孔子:“老子何样?”孔子说:“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自感关于宇宙真理老子高不可攀,于是他则致力于人间大道,对人这个本体的关爱,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子曰:仁者乃爱人也;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幼。以几推人,爱屋及乌。以德为先,以仁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自己是一个绝对很善良的人,富有极强同情心,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不朽的人道主义光芒。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当今的“共同富裕”,不过是孔子大同世界理念之部分而已。
孟子则致力于将孔子的仁德思想进行落实化,发展为仁政学说,试图将仁德具体落实到现实社会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等等。关于落实和践行仁德,他指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第三、尊人权;第四、同情心;第五、杀无道。
名家则是脱胎于道家而独立的哲学家兼逻辑学家兼辩论学家,比如惠施与庄子观鱼于壕那段对话,就满带逻辑推理。名家的思想除了惠施的“合同异“,还有同时代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
他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但在逻辑学上,他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公孙龙的“离坚白“学说是从对“坚白石“的分析出发的。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即人们用眼睛看坚硬的白色石头,不知道它是坚硬的,只知道它是白色的,所以没有坚硬;人们用手摸坚硬的白色石头,不知道它是白色的,只知道它是坚硬的,所以没有白色。在前一种情况下,坚硬藏了起来;在后一种情况下,白色藏了起来。看到他饿的白颜色,摸到它的坚硬,有“见与不见“和“感与不感”的情况,这就叫离,若白颜色本身定是白颜色的话,它就不必通过使物体发白而表现自己是白。若坚硬本身定是坚硬的话,它就不必通过使物体坚硬而表现自己是坚硬。因此,白色与坚硬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可真够绕的,充满着逻辑学上的诡辩论。相比之下,公孙龙的另一个“白马非马“命题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他说:马是指马的形态,凡是具有马的形态的都命名为马;白是指白的颜色,凡是白颜色的都命名为白。白马是马的形态再加上白的颜色,亦即白颜色的马。因此,马与白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白马非马。同理可推,红马、黄马、黑马、花马等等都不是马。
墨家本质上也是哲学家,而且是儒道之综合体,墨家宇宙真理与人间大道并举,并兼具科学实验与研究,更是一种试图践行思想理论的社团组织,他们有严密的组织纪律,颇有一股党派之像,也是武侠的鼻祖。墨家理论多余儒道两家有交叉,但又自有独到见解。
法家不用多讲,当然是认定只有法制才是管理社会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法家思想是从儒家那里脱胎变化而来,这个变化源于荀子,荀子本身是个大儒,但与孔孟的差异在于他认为人性本恶,以此为出发点,那么礼乐这种示范性的软约束难以奏效,必须加以法制才可使天下安宁,好人能得好报、坏人必遭惩处,秩序井然,这才是最大的仁德。
法家则不用多说,李悝、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等,他们都是致力于以法制管理社会的政治家或政治理论家。但并非人所尽知的是,法家其实是脱胎于儒家而来,主要是因为李斯和韩非子的老师大儒荀况荀子。荀况之儒与孔孟之儒最大的区别是作为出发点的人性,孔孟是性善论者,因此着重仁德礼乐的示范性和教化性,而荀子则是性恶论者,他认为示范与教化固然不可谓不重要,但绝不能指望这个来管理社会,示范性和教化性等软约束无法有效制约人性之恶,只有强硬的法制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而通过法制使社会达到安宁稳定,这就是最大的仁德。
纵横家也不必多说,他们是当代具体形势下所形成的一批政治外交活动家,而这些政治外交活动家,本身是儒道法墨杂陈兼修的。
其他如阴阳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等,则是致力于某项领域的专门研究家或理论家或践行者,比如孙武、扁鹊等等。杂家则诸派兼收,其代表人物就是那个“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其实鬼谷子也可以列为杂家。
其实所谓诸子百家,无不与老子的道家有关联。我们千万不要拘泥于这家那家,先秦的前期大师,原本无门无派,他们都是智者和学者,后世人区分门派各自标榜,其实是对思想和科学的阻碍。
春秋战国可谓纷纭乱世,但也是灿烂之世。可能正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中国强大的朝代固然可以产生光鲜亮丽的文学,比如盛唐,但是思想的爆发却多在患难之时,无独有偶,清朝末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正是中国继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文明的爆发时代,期间大师辈出,灿若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