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我们所丢的包袱还没拾完,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秦末起义为什么那么轻松,仅仅是因为前文书我们提到的胡亥加赵高这个昏君加奸臣的组合带来的麻烦吗?不仅仅是因为如此,倘若只是国君昏庸,乱臣当道,那还不至于会让起义之势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全国蔓延开来。秦帝国的硬伤在于他们的军队在锐减,军事布局出现了问题且无大将。
无大将是真的,但我们都知道,秦国扫灭六国的时候可是猛将如云的,那些猛将去哪了?其实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的确是猛将如云,但今非昔比。白起,围歼战无人可敌,但是被赐剑自裁。王翦,那是早早的过世了,但他的孙子王离却留了下来,并且在平定起义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蒙恬,那也是大将,可惜被赵高弄死了。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后来还出了个章邯,虽然秦始皇时章邯名气不大,但到了秦二世时,因为可用的大将已经没有了,因而章邯成为了秦帝国的顶梁柱。
秦国镇压起义军的有气无力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当时的军事布局出现了问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年席卷天下的虎狼之师消失了。这两条我们分开来说。
当时秦国的军事布局是怎样的呢?是很典型的外重内轻。北部的长城军团有三十万,驻守长城一线,这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致使匈奴好多年不敢南下牧马,其他的游牧民族就更不敢靠近了。而南部也有五十万人的大队伍,这是当年秦始皇为了征服南越,不断移民增兵带来的结果。所以说就目前看来,秦国不乏镇压起义军的军队,一个三十万的北部军,一个五十万的南部军,加在一起八十万,难道还灭不了一个小小的起义势力吗?
如果历史能够按照上述发展,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这三十万的北部军的确被章邯调来了,但那五十万的南部军没调来,他们在南越自己成立了国家,并且不愿回归中央。南越后来就成了南越国,出了个不受中央控制的南越王,这个难题,到了西汉初年,也让汉高祖刘邦头疼不已。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关于秦之军队的消失之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征战、徭役等劳民伤财,那些人就这样被消耗掉了,导致了秦国人口的下降。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解释的理由。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开发的几个大工程是错误的,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其实不能这么说,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还是干了不少好事的。比如说修长城,它抵挡住了匈奴南下,让其没有因为中原大乱趁虚而入。秦帝国对付疯狂的起义军有气无力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军事布局出现了问题。
我们再来说说新崛起的秦帝国的顶梁柱章邯。章邯的名声在刚一开始并不大,但为人耿直,典型的军人行事风格。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契机,这样的人或许就湮没在了史书一角。可是这个契机让章邯遇到了,并且把握住了。他本来是在骊山陵的建筑工地上指挥修建骊山陵,听闻起义军周文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戏水,深知这回玩大了,过了戏水,那就离咸阳不远了。章邯想也没想,直接上报到朝廷,胡亥这才如梦方醒,赶紧组织军队反击,终于,章邯在戏水边把周文击败,将其直接赶出函谷关,解除了咸阳的危机。
事还没完,起义军只是摔了个小跟头,外面的起义军还很嚣张呢,章邯建议秦二世释放骊山陵的徭役,把他们整编成军队。虽然缺乏训练,但除了不能轻易调动的京师部队外,能组织起来的有生力量只有这些徭役了。秦二世同意了,给了章邯这个权利。章邯组建起了这支力量后,又结合了北部长城军团,开始横扫诸侯,其中也包括张楚政权。陈胜兵败,被部下杀死,但陈胜的死讯并没有马上传出去,这就给了起义军内部的其他人一个天大的悬念。
现在的天下,起义的势力有很多,项梁的队伍算是比较大的,刘邦也有了一定的势力,至于其他的诸侯国,大概还在思考怎么死灰复燃。这里我们就要重拾前文书我们丢下的包袱——那就是韩信选择自己的工作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后来韩信是刘邦麾下的第一军事将领,但韩信最开始并没有投靠刘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刘邦虽然称沛公,占据了沛县,还打下了周围的几个郡县,有了一定的势力,但是和项梁比起来,还是差了些。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素质。项梁的军队那可都是江东子弟兵,素质自然高,而且都是贵族,起兵就是一大家一起起兵,打死一个一家人跟你拼命,战斗力也很强大,又有项羽这样的存在,楚军的势力自然是最吸引人的。刘邦的军队不但没经过正规训练,而且手底下的人也都是平民百姓,素质自然不会很高,再加上没有什么军事上专业的将领,刘邦这支起义力量显然要暗淡一些了。韩信认为跟着一支有实力有前途的队伍,自己的理想也能很快实现,自己还年轻,时间就是资本。因而韩信来到了楚营,投奔了项梁。
有评书里说韩信在进入楚营后给项梁出了不少主意,但项梁只是表扬了一下韩信,并未采用,而且韩信的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锋芒太露,太爱显摆自己的才学。谁人年少不轻狂呢?韩信也是,何况韩信的性格,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恃才傲物,这一点算是韩信的性格特点,也是致命伤。因为自己的大才没有得到施展,韩信心里一直都不痛快,但也没办法,只能一步步地从底层做起。韩信不同于刘邦、张良等出场要包装,全凭本色出演,除了因为韩信的传奇色彩不用包装就是神话在,韩信的朴素意识让他没有想到包装这条捷径,这也导致了韩信在奋斗的路上比别人多走很多冤枉路,多摔很多跟头。
虽然陈胜被杀的消息没有传出来,但陈胜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起义军内部各位将领那里。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叫赵平,他明白现在的局势对我方很不利,自己应该去支援陈胜去。但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力量好像还不够,于是想到了离自己最近的项梁。赵平以陈胜的名义给了项梁一个上柱国的官衔,这算是当时一个国家最高军队指挥的官衔。它的合法性和可信性自然不大,但项梁要的就是这个名号。赵平让他往西打,去对付秦国去,但项梁并没有照办,而是北上,找到了自己的家族势力。整合过后,项梁带着这样的军队首次出击,就打了个大胜仗,而且还是秦军的主力,这无疑让项梁很开心。
项梁的开心先放一放,我们再来看看刘邦这边怎么样了。
我们先前也丢了一个包袱,现在捡起来——刘邦称的这个沛公,里面也有文章。沛公,沛指的是沛县。公,有长者的意思,是头领的意思。沛公就是沛县的长官的意思。这一点刘邦很聪明,他没有学其他的那些称王的人,无论是否是贵族,他们的称王无疑就是引火烧身,肯定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前面的几位王爷我们也看到了,下场都很惨。而刘邦也没有继续用秦国的县令作为自己的身份,因为现在正要反秦呢,还沿用秦的制度,惹老百姓不高兴不说,其他的起义势力也会把这一股势力当做秦国势力给消灭掉的。因而,刘邦用了一个谁都可以接受的称号,沛公,只是简简单单又模模糊糊地称自己是沛县这里的长官,这个长官叫什么呢?既不是王,也不是县令,反正就是长官,谁也挑不出毛病。打着这样的旗号,刘邦开始活动于沛县周围的地区,还打了几个小胜仗,但好景不长,大局势有变了。(未完待续)